
汉 卓茂 的爵号。《后汉书·卓茂传》:“﹝ 光武 ﹞乃下詔曰:‘前 密 令 卓茂 ,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 茂 为太傅,封 襃德侯 。’” 宋 黄公度 《送弟童士季赴永春》诗:“ 信臣 千载《循吏传》, 密 令当年 褒德侯 。”
襃德侯是中国古代封爵制度中的一种荣誉性爵位,其核心含义为"褒扬德行"。"襃"为"褒"的异体字,二字通用,指嘉奖、颂扬之意。该爵位始见于汉代,主要授予具有崇高道德操守或特殊功绩者,具有以下特征:
一、历史渊源 首见于《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元年(公元1年)诏封鲁顷公八世孙公子宽为襃德侯。东汉沿袭此制,《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十三年(37年)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实为褒德侯制度之延续。
二、授封标准 主要授予两类人群:①孔子嫡系后裔,如东汉时期孔氏家族世袭此爵;②地方贤达,如《后汉书·刘般传》记载刘恺因德行高尚获封。
三、文化内涵 该爵位集中体现儒家"以德治国"思想,通过国家礼制将道德典范制度化。班固在《白虎通义·封公侯》中强调"王者所以立诸侯者,褒有德也",正与爵位命名逻辑相合。
四、世袭制度 具有特殊传承机制,如孔氏家族自汉代至宋代,共承袭四十代褒德侯爵位(据《孔氏祖庭广记》),形成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的世袭爵位体系。
五、文学影响 在古典文献中具有象征意义,王维《奉和圣制赐史供奉曲江宴应制》诗云"掖垣留宿鸟,温树落余花。谬此天光及,衔恩醉日斜",即用褒德侯典故喻指功勋道德之士。
“襃德侯”是东汉时期的一个爵位称号,具体解释如下:
“襃德侯”是东汉光武帝刘秀赐予名臣卓茂的爵号。“襃”为“褒”的异体字,意为表彰德行,合称“褒德侯”,即表彰卓茂的品德与功绩。
据《后汉书·卓茂传》记载,卓茂曾任密县县令,以清廉仁德著称。光武帝即位后,为表彰其“束身自修,执节淳固”的品行,封他为太傅并赐爵“襃德侯”。
宋代诗人黄公度在《送弟童士季赴永春》中曾用“密令当年褒德侯”指代卓茂,表明这一称号在后世文学中成为德政的象征。
以上信息综合自网络释义,但因来源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查阅《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文献以确认细节。
阿里斯托芬白骨兵难冰上游戏冰莹波磔不干事餐布楚巫鬟短衫耳石告老还家共用光彩陆离官壶贵干桂糖海关和朴和顺黄牓黄教黄景仁胡本弧剌魂压怒涛迦兰陁讲使积贮剧恶句偈拘翦控压孔约框子劳来龙公露筋女緑施民船貊弓庞眉黄发剖竹齐名并价曲情瞿塘贾三不惑砂糖鱼儿神晤舍死忘生树芽斯芬克司台阁生风汤熨托派委府蜗旋无主后先策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