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触;乖忤。《荀子·修身》:“行而俯项,非击戾也。”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一》:“‘击戾’者,谓有所抵触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者,谓非惧其有所抵触而俯项以避之也。”《淮南子·主术训》:“举动废置,曲得其宜,无所击戾。” 刘文典 集解引 洪颐煊 曰:“《尚书·益稷》‘戞击鸣球’,《文选·长杨赋》作‘拮隔’, 韦昭 曰:‘古文隔为击,击戾即隔背。’”
“击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击戾(jī lì)指抵触、乖忤,表示事物或行为之间的冲突、不协调。
本义与引申
文献用例
“击戾”强调矛盾与不协调,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荀子》《淮南子》等文献原文。
击戾是一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包含两个部首:扌(手)和戈(兵器)。它的拼音是jī lì。
击戾这个词的意思是用武力或强力去除邪恶或扭曲的事物,是对邪恶、恶劣现象进行打击和清除的行动。
击戾这个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史记·李斯列传》。在古代,斩除戾气是指剪除害群之马,以杜绝祸乱。后来,古代的勇士在战斗中也可以用战胜敌人的行动来击戾。
《击戾》的繁体字是「擊戾」。
根据古时候的汉字规范,「击戾」这个成语的古代写法是「擊戾」。当时的字形和现代有所不同,具体差异包括字旁的形态变化和一些笔画的书写方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击戾」的例句:
1. 他秉性刚毅,一心想要击戾。
2. 在这个贫富不均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发起一场击戾现象的行动。
击戾的相近词汇有「消弥」、「扫除」等,都有清除邪恶或不正常现象的意义。
击戾的反义词则是「鼓吹」、「扩大」等,表示宣扬或扩大邪恶势力的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