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俗的意思、梵俗的详细解释
梵俗的解释
古 印度 风俗。 唐 法琳 《九箴篇》:“苟令去兹冠冕,皂服披緇,弃我华风,远同梵俗,则不能兼通冠冕,便是智力不周。”
词语分解
- 梵的解释 梵 à 关于古代印度的:梵语(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梵文(印度古代的文字)。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俗的解释 俗 ú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俗尚。风俗。习俗。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俗名。俗语。俗曲。雅俗共赏。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
专业解析
"梵俗"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尤其在佛教语境中使用较多,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进行阐释:
-
基本释义(佛教核心含义):
- 指代僧侣与世俗之人的区分与并称。 "梵"在此处源于梵语"Brahmā"的音译简化,在佛教汉语中常用来指代与佛教、僧侣、清净修行相关的事物,引申为"清净"、"离欲"之意。"俗"则指世俗、凡俗、在家之人及其生活状态。
- 因此,"梵俗"合称,最核心的含义是指出家的僧侣(梵)与在家的俗人(俗)这两大群体。它强调佛教修行者追求解脱、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梵行)与世俗社会的生活状态(俗务)之间的对比与联系。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印度社会时提到"梵俗相趋,寂然无事",这里的"梵俗"即指僧俗二众(参考来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
引申含义:
- 清净修行与世俗生活的对立统一: "梵俗"不仅指人,也常用来象征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梵"代表追求解脱、持戒清净、精进修行的宗教生活;"俗"代表耽于尘世享乐、为生计家庭奔忙的世俗生活。两者构成一组对立的概念,但也相互依存(僧需俗供养,俗需僧引导)。慧皎在《高僧传》中评价僧人德行时常以其能调和或超越"梵俗"矛盾为标准(参考来源:慧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本,中华书局)。
- 神圣领域与凡俗领域的界限: 在更广义的文化层面,"梵俗"可以隐喻神圣、超越性的领域(梵)与日常、经验性的领域(俗)之间的分野。这与宗教学中"神圣与世俗"(Sacred and Profane)的经典二分法有相通之处。
-
现代理解与应用:
- 在现代汉语中,"梵俗"一词的使用频率不高,主要出现在与佛教文化、古典文献研究相关的语境中。
- 其核心含义依然保留,用于指代僧俗二众或象征修行与世俗的张力。
- 在学术讨论(如佛学、宗教学、文化研究)中,它作为一个特定术语,用以分析宗教社群结构、修行理念与社会的关系等议题。《佛学大辞典》等工具书对其有明确释义(参考来源: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或现代修订版佛学辞典)。
"梵俗"是一个源于佛教文化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出家僧侣(梵)与在家俗众(俗)的并称与区分。它深刻体现了佛教关于清净修行(梵行)与世俗生活(俗务)之间的对比、张力与联系,并引申象征神圣超越领域与日常凡俗领域的二元关系。该词主要在佛教典籍、古典文献及相关学术研究中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梵俗”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和来源:
-
佛教语境中的引申义(来自)
源自佛教术语,“梵”指梵语(佛教经典语言),“俗”指世俗。在此语境中,梵俗形容人的言行高尚庄重,超脱世俗迷惑,追求精神境界,常用于表达对道德修养的赞美。例如:“他淡泊名利,颇有梵俗之风。”
-
历史文献中的字面义(来自、)
在唐代文献如法琳《九箴篇》中,梵俗特指古印度的风俗习惯。例如“远同梵俗”意为效仿印度文化,强调中外风俗差异。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佛教相关论述。
-
现代用法的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3)仅保留“古印度风俗”释义,而的成语解释可能属于特定领域(如宗教或文学)的引申应用。需注意区分学术考证与文学化表达。
建议:若在古籍或佛教文本中遇到“梵俗”,优先考虑“古印度风俗”的释义;若用于形容人物品性,则可参考其引申的“超脱世俗”含义,但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确认。
别人正在浏览...
懊怀罢池边省才地猜害朝散粗举挫笔大材小用戴玄履黄帝友对着和尚駡贼秃发憾犯奸饭口腓骨孚佑干部海沿子衡石程书鹤瘗铭黄绶换喻会话嘉会讲座坚峻纠葛积玉居産锯绒孔罅冷玉搂包缦缦米雪那个赔貱辟喻谦却趫夫乞和晴咔日增月益熔断戎克船飒爽英姿受气包俗手腾扬调词铁青土专家望甎委骳韦氏学乌驳湘妃竹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