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顿屈抑。 宋 曾巩 《谢章学士书》:“广听博观,不遗污贱戹辱之士者,此所以无弃士也。” 宋 曾巩 《谢章学士书》:“而古之士,出污贱戹辱之中,能成功名以报知者,亦不可胜数。”
戹辱(è rǔ)是由“戹”与“辱”组合而成的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困厄与羞辱”的双重境遇。根据《汉语大词典》对二字分项释义的记载:
“戹”为“厄”的异体字,本义指车辕前端扼制牛马的横木,引申为险要阻塞之处,《说文解字·户部》注:“戹,隘也”。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戹于陈蔡”即用此困境之义。
“辱”在《广雅·释诂》中训作“耻也”,《礼记·曲礼》载“君不辱于臣”即羞辱之意。二字合用时,常见于描述人物遭遇困顿与人格受辱的复合情境,如《后汉书·张衡传》“虽遭戹辱,终不扬恶”的用例,体现出中国古代士人面对逆境时的道德坚守。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属罕用词汇,但在研究古代文献时仍具重要语义价值。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其归类为“逆境类”复合动词,强调其蕴含的被动承受语境特征。
“戹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单字含义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情境,例如: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易经·乾卦》中的记载:“乾遇戹辱,终无咎”,意指即使遭遇困境与屈辱,最终也能避免灾祸,体现了古代哲学对逆境中坚韧品格的推崇。
需注意与“媿辱(kuì rǔ)”“僇辱(lù rǔ)”等近音词区分,后两者分别强调“耻辱行为”和“刑辱”之意,与“戹辱”的复合型屈辱含义不同。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含“辱”的词汇(如媿辱、迕辱等),可参考相关辞书或典籍。
百和香白乳百原表灵匕爨菜蔬残机蝉蜩赤符宠爵串门楚壸当头棒喝刀楯丁氏粟二韵诗翻腔妇公敷披宓羲氏顾主横见侧出红桃叫喜锦营花阵考具宽降冷暖自知连毗立等邻里留句龙桷鸾降罗汉菜漫口懞憧明人明世迫催迫胁蒲包蒲式耳怯壳儿却顿三阳五会税车述録私志粟粒泰华统承尪纤无为之治纤道相怜爱箱箧闲邀邀献疑携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