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楯的意思、刀楯的详细解释
刀楯的解释
刀和盾牌。古代短兵器。《毗耶娑问经》卷上:“譬如国王住於城,怖畏他军,先作坑堑,周匝遶城,备具粮食、弓箭、刀楯种种器仗。”《旧唐书·盛彦师传》:“﹝ 盛彦师 ﹞便领众踰 熊耳山 南,傍道而止,令弓弩者夹路乘高,刀楯者伏於溪谷。令曰:‘待贼半渡,一时齐发,弓弩据高纵射,刀楯即乱出薄之。’”
词语分解
- 刀的解释 刀 ā 用来切、割、斩、削、砍、刺、铡的工具:刀子。刀兵。刀法。剪刀。镰刀。 中国的纸张计量单位:一刀合一百张。 古代的一种钱币,因其形如刀故称:刀币。 姓。 笔画数:; 部首:刀; 笔顺编号:
- 楯的解释 楯 ǔ 阑槛横木,指阑干:楯轩。 拔擢:“引楯万物,群美萌生”。 古代载棺木的车。 楯 ù 同“盾”。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刀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dāo dùn,特指古代作战时使用的两种短兵器组合,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刀楯由“刀”与“楯”组成:
- 刀:古代短兵器,用于劈砍。
- 楯:通“盾”,即盾牌,用于防御。在古代文献中,“楯”常作为“盾”的通假字,读作dùn而非shǔn(后者指栏杆)。
因此,“刀楯”可理解为攻防一体的武器组合,类似于“刀盾”。
二、文献出处与用法
-
佛教经典
《毗耶娑问经》提到“刀楯”作为军事装备,如“备具粮食、弓箭、刀楯种种器仗”,强调其用于城防和战斗。
-
史书记载
《旧唐书·盛彦师传》描述军队部署时,“令弓弩者夹路乘高,刀楯者伏于溪谷”,说明刀楯是近战防御的重要配置。
-
武术技艺
南北朝时期,武将王神念曾“执二刀楯,左右交度,驰马往来”,展现刀楯的实战技巧。
三、与其他词汇的关联
- 常见混淆:有人将“刀楯”与“刀镡”(dāo xín)混淆,后者是日本刀的护手部件,功能与刀楯无关。
- 近义词:刀盾、刀牌(如宋代“刀牌手”)。
四、总结
“刀楯”是古代冷兵器组合,兼具攻击与防御功能,多见于文献中的军事描述。需注意与“刀镡”等形近词区分。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典籍或考古发现,可参考《旧唐书》《毗耶娑问经》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刀楯(dāo shǔn)一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是指刀的护手,用以保护手部和增加握持刀柄的稳定性。刀楯可以是金属制成,也可以是其他材质,如木头或塑料。
拆分部首和笔画:
- 刀(刂):刀是一个常见的部首,也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它由两个笔画组成。
- 楯(曰、木):楯是一个偏旁部首,由“曰”与“木”两个部分构成,其中“曰”是一个又称“提手旁”的部首,表示动作的意思;“木”则表示构成的材料。
来源:
刀楯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明确,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用来形容刀剑的护手部分。它的字形由“刀”和“楯”组成,两者结合起来表示了刀的护手。
繁体:
刀楯的繁体字为「刀盾」,在台湾或港澳地区常用。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刀楯」一词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体意义是相同的。古代的文字变体可能会修改字形和结构,但基本含义均与现代相同。
例句:
1. 他手中的刀楯非常坚固,可以有效保护手部。
2. 武器店里陈列着各种款式的刀楯。
组词:
刀柄、刀刃、刀把、刀剑
近义词:
刀护、刀鞘
反义词:
无刀楯、没有护手的刀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