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画有龙形的椽子。《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楶藻棁,龙桷雕鏤。” 张载 注:“龙桷,画椽为龙。” 李善 注:“《楚辞》曰:‘仰观刻桷为龙蛇。’”
“龙桷”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建筑中的装饰元素。以下是综合解释:
基本释义
指刻画有龙形纹饰的椽子(椽子是传统建筑中支撑屋顶的木构件)。该词通过“龙”的象征性图案,强调建筑的华美与等级。
出处与注释
源自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楶藻棁,龙桷雕鏤。”张载注:“龙桷,画椽为龙。”李善进一步引用《楚辞》“仰观刻桷为龙蛇”佐证其含义。
相关词语
常与“丹楹刻桷”等建筑装饰类词汇并列使用,均指向古代建筑的精雕细琢风格。
用途与象征
龙作为权力与祥瑞的象征,此类装饰多用于宫殿、宗庙等高规格建筑,体现等级制度与艺术审美结合的特点。
需注意:当前搜索结果均来自低权威性网页,若需学术引用建议核查《文选》《楚辞》原文或权威古籍注解。
《龙桷》是一个汉字词汇,指的是古代祭祀时用来奠定祭祀器物和神坛的长棍。
《龙桷》的部首是“龍”(龙字的繁体形式),笔画数为19画。
《龙桷》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动。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进行祭祀时需要搭建神坛,而神坛的中央需要用一根长棍来奠定,这根长棍就被称为“龙桷”。
《龙桷》的繁体字为「龍楣」。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龙字的写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龍」,桷的写法为「楣」。
1. 在古代的祭祀仪式上,祭司手持龙桷,庄严地奠定在神坛上。
2. 而今人们只能通过文物中的雕刻以及历史记载来想象龙桷的模样。
组词可以根据“龙”和“桷”的意义来找到相关的词汇,例如:
龙珠、龙胆、龙鳞、桷枝、桷桠、祭桷。
近义词是指与“龙桷”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词汇,例如:
龙骨、龙脊、神柱、仪棒。
反义词是指与“龙桷”意思相反的词汇,相关的反义词可能比较难找到,因为“龙桷”是一个具体的词汇,很少有直接相反的对应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