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赤伏符”的简称。 唐 刘希夷 《谒汉世祖庙》诗:“运开朱旗后,道合赤符先。” 宋 范仲淹 《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 明 何景明 《郊观》诗:“日月藏金柜,龟龙秘赤符。”参见“ 赤伏符 ”。
(2). 汉 朝的符命。 汉 为火德,火色赤,故称。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昔者受律赤符, 韩信 当乎千里。” 倪璠 注:“《史记》: 刘季 为 沛公 ,旗帜皆赤。由所杀蛇 白帝 子,杀者 赤帝 子,故上赤。‘受律赤符’,言 信 拜大将,受 汉 符命也。”
(3).旧指驱邪的符箓,因用朱砂书写,故称。 明 夏完淳 《端午赋》:“今年之朱索空缠,去岁之赤符已破。”
(4).赤石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一·五色石脂》。
“赤符”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解析,主要包含以下四种解释:
“赤伏符”的简称
指汉代谶纬文献中的符命,象征天命所归。例如,唐代刘希夷《谒汉世祖庙》诗云“道合赤符先”,宋代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提到“帝握赤符”,均暗含帝王受命于天的意象。
汉朝的符命象征
汉代以“火德”自居,对应红色(赤),故用赤符代表政权合法性。北周庾信《普屯威神道碑》中“受律赤符”即指刘邦建立汉朝时以赤色为旗帜,象征火德之运。
驱邪符箓
旧时道士用朱砂书写符咒以辟邪,因朱砂色赤,故称“赤符”。明代夏完淳《端午赋》中“赤符已破”即指此类符箓。
赤石脂的别名
一种中药名,出自李时珍《本草纲目》,因矿石呈红色而得名。
“赤符”在不同语境下可指谶纬符命、王朝象征、道教符咒或药材,需结合文献具体分析。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本草纲目》及历代诗文注解。
《赤符》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红色的符咒”或“红色的符篆”。它由《康熙字典》收录,并在古代经典文献中有所提及。
《赤符》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赤(chì)和符(fú)。
赤的部首是⺂(月),包含了四个笔画。
符的部首是⺮(竹),包含了十个笔画。
《赤符》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它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封禅书》中,用于形容仪式中使用的红色符咒。
在繁体字中,《赤符》的写法是“赤符”。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略有不同。《赤符》在古代写作「赤符」,字形相对简单而古朴,与现代汉字略有差异。
1. 他特地画了一张《赤符》来保护家人的安全。
2. 巨大的红色《赤符》挂在宫殿的门口。
在《赤符》这个词的基础上,可以组成其他词语:
1. 赤字:指企业或个人财务状况中出现的负债状况。
2. 符文:指古代用于祭祀、保护或庇佑的符咒文字。
《赤符》的近义词是「红符」,表示相同的意思。
《赤符》的反义词是「青符」,表示颜色不同的符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