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母的意思、儿母的详细解释
儿母的解释
丈夫称妻子,犹言孩子他妈。《公羊传·哀公六年》“ 陈乞 曰:‘ 常 之母有鱼菽之祭。’” 唐 徐彦 疏:“正以妻者己之私,故难言之,似若今人谓妻为儿母之类是也。” 常 为 乞 之子,故 乞 称其妻曰“ 常 之母”。
词语分解
- 儿的解释 儿 (兒) é 小孩子:儿戏。 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男儿。儿女情。 男孩子:儿子。生儿育女。 雄性的马:儿马。 女 儿 (兒) 作助词(同前一字连成一个卷舌音):小孩儿。 女 笔画数:; 部
- 母的解释 母 ǔ 妈妈,娘:母亲。母性。母系。慈母。母忧(称母亲去世)。 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姑母。舅母。 雌性的,与“公”相对:母鸡。 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母国。母校。母音(元音)。 一套东西中间可以包含其他部
专业解析
从汉语词典学角度解释,“儿母”一词具有特定含义,主要包含以下释义:
一、基本释义
“儿母”在古汉语中为复合称谓词,指代“丈夫的母亲”,即现代汉语中的“婆婆”(夫之母)。该词由两个单字复合而成:
二、古籍例证与权威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明确收录该词条,释义为:“旧时称丈夫的母亲。”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引例如《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其中“姑”即“儿母”的同义表述,指夫家之母。
三、文化背景与语义演变
在宗法制度下,“儿母”强调夫权家庭中的尊卑关系,反映传统婆媳伦理。随着语言发展,该词因带有封建色彩,现代汉语中已被“婆婆”“家婆”等替代,不再用于日常交际,仅存于古籍或方言遗存中。
四、现代使用建议
当代规范汉语表达需区分语境:
- 历史文献解读:需按原义理解;
- 方言保留:如闽南语部分区域仍用“儿母”指婆婆,但属非主流用法;
- 正式书写:优先使用“婆婆”等现代称谓。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 罗竹风 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卷,P.1023)
- 《古代汉语词典》编纂组,《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P.421)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未直接收录“儿母”,但规范“婆婆”为常用词)
网络扩展解释
“儿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丈夫对妻子的称呼,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孩子他妈”。该词通过借代子女的称谓来指代妻子,体现了古代家庭关系中含蓄的表达方式。
二、历史溯源
- 文献记载
最早见于《公羊传·哀公六年》中“常之母有鱼菽之祭”的记载,汉代何休在注解时提到“似若今人谓妻为儿母”。
- 构词逻辑
以“儿(子女)+母”组合,通过子女身份反推母亲角色,属于古代亲属称谓中的间接指代法。
三、使用特点
- 语境限制:多用于丈夫在特定场合(如祭祀、家族活动)提及妻子,带有委婉含蓄的意味。
- 时代特征:属于古代口语化表达,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仅存于文献研究范畴。
四、相关辨析
需注意与“慈母”“生母”等直接亲属称谓区分。该词核心在于通过子女关系代指配偶,而非强调血缘或养育关系。
五、现代价值
作为语言化石,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角色的认知和语言表达习惯,对研究汉语词汇演变具有参考意义。当代方言中未发现沿用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
阿女包子参署长歌当哭差悮秤停赤螭闯劲大都会典史藩捍干预篙师赓咏公仲观日玉傀卓国宦鼓泻骇人听闻禾麦后祇黄金时间谫才讲师教令齎盗粮津湿克骨狂犘玲珑剔透柳嚲花娇漏卮盲风晦雨门婿蠛蠓呶呶牛识字牌尾馆爬挲辔头骈字披诵迁戮窍诀青徼七校铨叙麴糵山复整妆设位实効说不过殊心剸犀亡佚象制谢肯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