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leaky wine vessel] 古时指有漏洞的盛酒器,比喻酒量大,没有限度
见“ 漏巵 ”。
“漏卮”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òu zhī,其含义可从以下层面解析:
本义
指底部有漏洞的古代酒器(卮是古代盛酒器),最早见于《淮南子》等典籍。例如:“霤水足以溢壶榼,而江河不能实漏卮”(、5)。
引申义
比喻国家利益外溢的漏洞,尤其用于描述财政、资源等因管理不善或外部掠夺导致的流失。例如清代文献提到盐税“漏卮为不少矣”,鲁迅也以此批判列强经济侵略(、5)。
形容酒量极大
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有人被称为“漏卮”,因其饮酒如漏卮般无节制(、6)。
文学比喻
唐代诗人邵谒以“恶命如漏卮”表达命运多舛,明代张居正则用“奉漏卮”暗指徒劳无功()。
“漏卮”兼具具体器物与抽象比喻的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核心意义始终围绕“漏洞导致的流失”,既可用于批判经济弊端,也可扩展至其他领域的损耗。
《漏卮》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与剪等工具相似的东西,用于剪切。
《漏卮》的部首是贝部,笔画数为16画。
《漏卮》是一个古代常用汉字,其字形源自甲骨文,表示剪刀的形状。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漏剪」。
在古代,「漏卮」的写法经历了一些变化。最早的甲骨文写法是象征两片剪刀交叉。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样子。
1. 他用漏卮剪断了纸张。
2. 她用漏卮修剪花草。
3. 这个漏卮是我爷爷留下的宝物。
组词:漏刀、剪刀、剪裁、裁剪、剪纸、剪子。
近义词:剪刀、剪子。
反义词:粘合剂、胶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