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凶猛的犘牛。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赠二君子》诗:“岸芦翻毒蜃,磎竹鬭狂犘。”集注引 孙汝听 曰:“犘牛,兽名。重千斤,出 巴 中。”后因以“狂犘”为牛的别名。见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
“狂犘”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义
“狂犘”指凶猛的犘牛。其中“犘”特指古代巴中地区的一种牛,体型庞大(重达千斤),具有野性特征。
文学引用
唐代柳宗元在《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赠二君子》中曾写道:“岸芦翻毒蜃,溪竹斗狂犘”,此处以“狂犘”比喻牛的凶猛姿态。宋代孙汝听对此注释:“犘牛,兽名,重千斤,出巴中”,进一步明确了其动物属性。
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代文献原文。
《狂犘》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指的是一种具有狂暴和凶猛特征的犀牛。
狂犘的拆分部首为犭和牛,其中犭为犬部首,牛为牛部首。狂犘共有14个笔画。
《狂犘》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文献。在《尔雅·释兽》一书中,有关于狂犘的记载,描述了其犀利的角以及凶暴的行为。
繁体字为「狂犘」。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关于「狂犘」的古代写法,根据历史文献描绘可以推测,一般采用象形+形声的结构。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要参考古籍中相关的插图和文字描述。
1. 传说中,狂犘以其强大的体型和凶猛的攻击力让人胆寒。
2. 这块珍贵的狂犘角在古代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
3. 狂犘的濒临灭绝引起了保护动物的广泛关注。
狂犘并没有常见的相关词组,因为它是一个独立的词汇。
狂犘的近义词包括猛犸、狂牛、猛兽。
狂犘的反义词包括温和、温顺、柔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