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左宦。谓天子之臣而仕诸侯。《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或云国宦,清涂攸失。” 李善 注:“《汉书》曰:‘ 武 有 淮南 、 衡山 之谋,作左宦之律。’ 应劭 曰:‘人道尚右,今舍天子而仕诸侯,故谓之左宦。’”
“国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存在一定差异,但核心指向与官职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国宦”由“国”(国家)和“宦”(官职)组成,字面可理解为“国家官职”或“担任国家官职”。但更具体的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
根据《文选》《汉书》等古籍的引用,其核心含义为“左宦”,即天子之臣离开中央朝廷,转而去诸侯国任职。古代以右为尊,“左宦”因背离天子而仕诸侯,被视为偏离正统仕途,可能暗含贬义或失势之意。
汉代曾制定《左宦律》,规定官员不得私自依附诸侯,违者将受罚。这一律法强化了“国宦”与“左宦”的关联性。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简化为“担任国家官职”,可能忽略了历史语境中的特殊含义。建议结合古籍注释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
“国宦”更强调天子之臣转仕诸侯的特殊背景,而非泛指国家官职。如需引用,建议优先参考《文选》《汉书》等文献及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