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天囯 安置城中老弱病残男子的机构。 清 谢介鹤 《金陵癸甲纪事略》:“ 周才太 伪巡查,性不好杀。见老而无依者,輒怜之,请於贼,议立‘牌尾馆’,使残废者守馆,老病使扫街道,拾字纸,亦不打仗。” 牟安世 《太平天囯》第三章第二节:“男馆又分为‘牌面馆’与‘牌尾馆’;城中凡男子十六岁至五十岁,谓之牌面,馀为牌尾。”亦省称“ 牌尾 ”。 清 马寿龄 《金陵癸甲新乐府·牌尾馆》:“不文不武穷无归,赖有牌尾犹可依,老弱废疾并一馆,二十五人数刚满。”
“牌尾馆”一词有两种不同解释,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言演变来理解:
根据,该词指太平天国政权设立的专门安置老弱病残男子的机构:
显示该词衍生为成语,含义发生转变:
两种含义的差异源于语境变化:前者是特定历史名词,后者是语言使用中的比喻扩展。研究相关文献时需注意区分具体语境,例如涉及太平天国制度时需参考《金陵癸甲纪事略》等清代史料。
牌尾馆是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指的是一种供游客或路过的人休息、餐饮的场所。通常常设在路边或交通要道上,为路人提供休息和饮食的地方。
牌尾馆的拆分部首是⺮、殳、香,总共有12个笔画。
牌尾馆一词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至宋代。在古代,人们常在路边设置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供行人驿马休息,解渴取消。这些地方常标示为“牌尾”或“草庵”。牌尾馆通常由一座房屋和一块放在门上的木牌组成。
在繁体字中,牌尾馆的写法为「牌尾館」。
在古代汉字中,牌尾馆的写法有所不同。其中,“牌”字的古代写法为「卑支」或「卑未」;“尾”字的古代写法为「尾巴」或「尾未」;“馆”字的古代写法为「庾」。这些古代字体的变化显示了汉字的演变。
1. 走了好几个小时,终于见到路边的牌尾馆了,我们可以稍作休息。
2. 在旅途中遇到一家牌尾馆,我们便进去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
1. 饭馆
2. 食堂
3. 快餐店
4. 咖啡馆
5. 酒店
1. 茶楼
2. 餐厅
3. 饮食店
4. 食馆
5. 休闲店
1. 离开
2. 行进
3. 继续前行
4. 前进
5. 出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