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鞘岭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地理标志,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是祁连山脉东段北支冷龙岭的组成部分。该名称由汉语词汇组合而成,"乌"指山体岩石裸露呈现青黑色,"鞘"原指刀剑套,引申为狭长山脊形态,整体形容山岭如黑色长刃横亘于高原之上。
从地理学角度,乌鞘岭具有双重分界意义:其一是中国大陆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其二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汇处。该区域平均海拔3000-3500米,主峰海拔3562米,形成天然气候屏障,导致岭南年降水量可达400毫米,岭北骤降至200毫米以下。
在交通史上,乌鞘岭自古为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现存汉明长城遗址群证实其军事要塞地位。现代交通体系中,兰新铁路、连霍高速等重大工程均需穿越该山岭,其中兰新铁路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公里)是攻克高原冻土技术的标志性工程。
生态学研究表明,乌鞘岭垂直带谱完整,分布有高山草甸、寒温性针叶林等植被类型,是雪豹、马麝等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在此设立长期观测站,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冰川退缩速度达年均8.3米,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样本区。
(注:因知识库未检索到可验证的在线权威链接,本文内容依据《中国地名语源词典》《甘肃省志·地理志》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公开研究报告综合撰写)
乌鞘岭是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的山脉,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意义,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位置与范围
乌鞘岭属于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段,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是河西走廊与陇中高原的天然分界线。
气候与环境
年均气温-2.2°C,地方志记载“盛夏飞雪,寒气砭骨”。作为东亚季风的最西端,乌鞘岭南北两侧气候差异显著:南侧为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400毫米),北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400毫米)。
词源
“乌鞘”在突厥语中意为“和尚”,藏语称“哈香聂阿”或“哈香日”(意为“和尚岭”),相传因岭上曾有“湘子庙”得名。历史上曾名“洪池岭”(十六国时期)、“分水岭”(明代),清代后定名乌鞘岭。
历史地位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乌鞘岭是河西走廊通往长安的重要关隘,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存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长城遗址。
自然区划
交通要冲
兰新铁路经此通过,是东部进入河西走廊的门户。
乌鞘岭常被形容为“横卧的巨龙”,山势险峻,云雾缭绕,虽无三山五岳的秀丽,但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成为我国自然地理的“界碑”。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变迁或具体景观,等来源。
八功德水扳指儿爆杖便宜货鼻翼婢媵博杂不稼不穑禅林成规陋习称家之有无逞能陈见侈骄串亲戚楚竹燕歌翠斝翠鬣颠顔帝台恫骇动作片兜箩端端正正粪丸仡佬年黑咕笼咚急不可待近旁狼奔鼠偷连乾敛禽洌气楼船旅行麻力嘛呢轮魔法沤肥鞶裂迁削遒谨犬马之齿驱驾曲穴曲子相公戎韬软面筋申办深雠生杀之权失位肆赦酸衷贪惏偷鸡戏狗委远先游小二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