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瓜裂的意思、瓜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瓜裂的解释

喻国土分裂。 宋 陈亮 《上光宗皇帝鉴成箴》:“五闰失驭,伪主僭窃,纲常丝棼,宇县瓜裂。” 元 虞集 《大龙翔集庆寺碑》:“臣闻 金陵 之虚,自 秦 时望气者尝言有天子气……其后若 吴 、 晋 、 宋 、 齐 、 梁 、 陈 、 南唐 之君长据以为都会,然皆瓜裂之餘,仅克自保,不足以当王气之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瓜裂"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源于对瓜果自然破裂状态的比喻,常用于形容事物(尤指疆土或整体性事物)的分崩离析。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典籍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瓜裂(guā liè)

指瓜果成熟或受损后自然裂开的状态。在文学与历史语境中,该词被引申为国土分裂、政权瓦解或整体事物破碎的象征性表达,强调不可逆转的分离状态。


二、权威典籍与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瓜裂”词条,释义为:“喻国土分裂”。其典故可追溯至《史记》《晋书》等史籍中“瓜分豆剖”的类比,形容国家如瓜果般被外力强行分割。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第6册,第945页(纸质版)。

    注:因权威词典无公开电子版链接,此处标注纸质文献来源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指出“瓜裂”属比喻性复合词,与“瓜分”“豆剖”同源,多见于史论及政论文章,如宋代苏轼《策略》中“天下瓜裂而不可合”的用法,暗含对分裂局面的痛惜。

    来源参考: 《古代汉语词典》修订版,第428页。


三、文化溯源与经典用例

  1. 《晋书·王导传》

    东晋名臣王导曾以“分裂瓜瓣,各有所属”讽喻军阀割据,成为“瓜裂”政治隐喻的早期出处。

    来源参考: 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卷六十五(可查阅国学网《晋书》原文库)。

  2. “瓜剖豆分”的成语演变

    南朝鲍照《芜城赋》中“瓜剖而豆分”进一步固化该意象,后经《南史》《隋书》等沿用,“瓜裂”逐渐成为描述分裂的典型修辞。

    来源参考: 《文选·芜城赋》(中华经典古籍库在线版)。


四、现代使用与语义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瓜裂”的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研究、文学创作或政论分析中,用以强调分裂的彻底性与悲剧性。例如:

“王朝末年,诸侯割据,山河瓜裂,民不聊生。”

其语义核心始终围绕“不可逆的破碎”,与“分裂”“瓦解”等词相比,更具形象性与历史厚重感。


“瓜裂”是以自然物象喻指社会分裂的典型汉语词汇,承载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对统一与分裂的深刻反思。其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权威工具书及经典史籍是考证该词的核心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瓜裂”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比喻国家领土的分裂,其核心含义为“国土分裂”。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面与比喻义
    “瓜裂”字面可理解为“像瓜被切开一样分裂”,常用来形容国家疆域或政权的割裂状态。例如,宋代陈亮在《上光宗皇帝鉴成箴》中描述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时提到“宇县瓜裂”,即用此词暗喻国土四分五裂。

  2. 历史文献出处

    • 宋代:陈亮以“五闰失驭,伪主僭窃,纲常丝棼,宇县瓜裂”批判政权更迭导致的国土分裂(、均引用此句)。
    • 元代:虞集在《大龙翔集庆寺碑》中,用“瓜裂之餘”形容金陵(今南京)历史上吴、晋、宋等朝代仅能偏安一隅的格局。
  3. 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属于历史或文学语境中的古汉语词汇,现代口语及书面语中已极少使用,常见于学术讨论或引用古籍时。

“瓜裂”通过具象的“瓜被切开”比喻国家分裂,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如需进一步验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安家费傍统暴掠包氏父子变警铛鼎创造工程初更带叙法单板计算机笛床动画片儿犯难飞针走綫封树风缊服阕负绳勾军构想古文辞类纂横吹曲黄花地丁黄眉恢宏大度减色健身房蕉葛借筹节端精干京胡经屑康老子牢醴缧囚两亡炉箅子麦舟之赠啮肥漂落平年奇肱起花起源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任率散戏觞酒食油水狐索绝滔窕桃竹簟停摆铜竟土劣围场仙人摘豆宪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