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诚士的意思、诚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诚士的解释

诚实之士。《荀子·非相》:“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诚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真诚、诚实、有德行的士人。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字义构成:

    • 诚 (chéng): 本义指真实无妄、真心实意。《说文解字》释为“信也”,即守信、诚实。引申为真心、实在、的确等义。在道德层面,“诚”是儒家重要的修养功夫和道德标准,强调内心的真实无伪和对道德的坚定信念。
    • 士 (shì): 原指成年男子,后演变为对有一定社会地位、学识或品德修养之人的尊称,如读书人、有才能的人、有节操的人等。在儒家语境中,“士”常指追求道德理想、有担当的知识分子或君子。
    • 合义: “诚”修饰“士”,即指具备真诚无伪品德的士人或诚实可靠的君子。
  2. 整体释义:

    • 真诚之士: 指内心真实无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读书人或君子。强调其道德品质的核心在于“诚”。
    • 诚实可靠的人: 指值得信赖、信守承诺、品德高尚的人。
    • 有德行的君子: 在儒家思想中,“诚”是达到“仁”的重要途径,“诚士”即体现了高尚道德修养的君子。
  3. 文献例证与权威性:

    • 《汉语大词典》 对“诚士”的释义为:“真诚之士。” 并引用了《荀子·非相》中的例证:“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圣人何以不可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 此段中,“非诚士也”指那些口头上尊崇先王礼义却不乐于谈论、实践的人,并非真正的“诚士”。来源:《汉语大词典》(在线版可参考权威词典数据库或官方网站如:www.hydcd.com)。
    • 《古代汉语词典》 等工具书也收录该词,释义与《汉语大词典》基本一致,强调其“真诚之士”的含义。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权威出版社出版)。
  4. 核心特征: “诚士”强调士人内在品德的核心特质——真诚无妄。这不仅指不说谎、不欺骗,更深层次地指向内心对道德原则(如仁、义、礼、智、信)的真诚信仰和坚定持守,是知行合一的体现。在儒家看来,“诚”是修身之本,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桥梁,“诚士”即是达到了较高道德修养境界的君子。

网络扩展解释

“诚士”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文献及字义分解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诚士”指诚实、正直的士人,强调品德上的真诚与守信。

    • 诚:意为“真实、真心”,如《荀子》中强调“诚”为立身之本。
    • 士:古代指有学识或德行的人,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后泛指读书人、知识分子。
  2. 语境延伸
    在《荀子·非相》中,“诚士”被用来批判不善于表达观点的学者,认为真正的士人应敢于直言(“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


二、文献出处与例句

  1. 经典出处
    《荀子·非相》明确提出:“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 此句强调“诚士”需兼具学术修养与表达勇气。

  2. 后世引用
    宋代司马光在《和之美二贫诗》中写道:“君诚士林秀,不免青衫卑”,此处“诚士”暗含对才德兼备者的赞誉。


三、构成与用法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荀子》原文或汉代注疏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倍日并行擦亮眼睛长篇大论衬里大恩大德大偏顿夺凡儿觥酧共患难公章怪事咄咄规车贵官裹脇孤嶂汉爵后羿化俗华屋丘墟护封兼程前进见德思齐降物金鹿究归就吏鞠躬开物成务磕绊老虎班料量力不自胜栎釜马勃牛溲秘经攀枝花姘头破烂流丢抢掠齐壹冉冉悠悠软摊骚携色胆包天烧器石囷饰语受私束挂殊级属昔挺胸凸肚同门异户味外味毋庸置疑汙泽腺细胞仙掖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