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肯的意思、不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肯的解释

[will not;would not] ——用于否定式助动词表示拒绝

他不听劝告,不肯在他的船上装一台辅助引擎

详细解释

不同意;不接受。《穀梁传·宣公四年》:“公及 齐侯 平 莒 及 郯 , 莒 人不肯。” 唐 韩愈 《汴州乱》诗之二:“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茅盾 《陀螺》:“他的太太有痨病,将来你不是正夫人!干吗你不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不肯”是一个汉语常用词,其核心含义是表示主观上不愿意、不情愿做某事或接受某种情况。它强调主体出于自身意志的拒绝态度。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指主观上不愿意、不情愿接受或执行某种要求、建议或行动。

示例:

他再三邀请,但对方始终不肯出席。

孩子不肯吃药,母亲耐心哄劝。


二、词性解析

  1. 否定副词 + 能愿动词

    “不”为否定副词,“肯”为能愿动词(表示意愿),组合后构成否定性意愿表达。

    功能: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表达主观拒绝。

    例:不肯认错(拒绝承认错误)、不肯让步(拒绝妥协)。

  2. 语法特点

    • 后接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如:不肯说、不肯合作)。
    • 可独立成句(如:“——你去吗?——不肯!”)。

三、语用特征

  1. 主观性

    强调主体内在的抵触情绪,如:

    他性格固执,不肯听人劝告。

  2. 语境依赖性

    常与“虽然”“尽管”“即使”等连词搭配,突出矛盾:

    尽管证据确凿,他仍不肯认罪。

  3. 情感色彩

    隐含“固执”“倔强”或“坚持己见”的意味,如:

    老人不肯搬离老屋,留恋旧时光。


四、古今演变

  1. 古代汉语用例

    “肯”在先秦文献中已表意愿(如《诗经》:“惠然肯来”),否定式“不肯”沿用至今。

    《史记》例:

    项羽不肯竟学(不愿坚持学习)。

  2. 现代汉语强化主观性

    当代用法更突出个体意志,如:

    她不肯妥协,坚持维护权益。


五、同义词辨析

词语 侧重点 情感强度
不肯 主观意愿的拒绝 中等
不愿 强调内心不想 较弱
拒绝 直接、明确的否定行为 较强
推辞 客气婉拒 较弱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在线访问
  2.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 简介页
  3.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古代汉语语料库》. 检索系统

(注:部分古籍原文因版本差异可能存在用字差异,释义以现代规范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不肯”是一个表示拒绝或不愿意的词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不同意、不接受某种要求或安排,常用于否定式助动词前,表达主观上的拒绝态度( )。

二、详细解释

  1. 词源与用法
    最早见于《穀梁传·宣公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 唐代韩愈诗中也有用例:“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

  2. 语境示例

    • 现代文学:茅盾《陀螺》中“干吗你不肯?”体现个人坚持;
    • 生活场景:“人们肃立在烈士的遗像前,久久不肯离去”()。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使用特点

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常与“劝告”“妥协”等词搭配,如《老残游记》中“他一定不肯出来”,体现人物态度( )。

别人正在浏览...

艾绶安闲搬鬭表字波斯草昌蒲葅成光尘嚣出閤砀基盗风顶柜东宫仓东掩西遮顿颡方夷風塵之驚风轻云浄负固不服改絃更张公惭卿,卿惭长弓胶光陆秃和衣驩爱火符兼爱解锯景升豚犬祲威金瑜极寿酒宴可说林霭陵田厉世摩钝鸾飞凤舞敉邦偏察侨松砌砖趣役软骨农丧气扫边少成绍昧蛇母水土流失太一宫偷嫷王岁僞妄温旨无对像态相媳妇箫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