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指需要大量劳力方能完成的徭役。《周礼·地官·乡师》:“大役则帅民徒而至,治其政令。” 贾公彦 疏:“大役者谓筑作堤防、城郭等。”《庄子·人间世》:“上有大役,则 支离 以有常疾不受功。” 成玄英 疏:“国家有重大徭役,为有痼疾,故不受其功程者也。”
(2).指战事。《国语·晋语五》:“国有大役,不镇抚民而备钟鼓,何也。” 韦昭 注:“役,事也。”
大役是汉语历史词汇,原指古代社会规模浩大的公共劳役或军事行动,后延伸指需集体协作完成的重大事务。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左传》等古籍,承载着中国古代社会组织形态的典型特征。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大役”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二、出处与语义演变
该词最早作为制度术语见于《周礼》,特指国家强制征发的劳役制度,如《周礼·地官》记载“均人掌均力政,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汉代郑玄注曰:“力政,田役、城道之属也”,说明“大役”包含土木工程与军事防御建设。
至唐宋时期,“大役”词义扩展至赈灾、治水等公共事务,如《新唐书·食货志》载“大役之费,一由度支”。
三、古籍用例
四、近义关联词
在古汉语中,“徭役”(官府常规劳役)、“征发”(强制动员)、“军兴”(战时动员)等词与“大役”存在语义交叉,但“大役”更强调事务规模与重要性,如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辨析:“常调曰徭,非常曰役,大役则举国而动”。
五、现代语境应用
现代汉语中,“大役”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修辞,例如形容三峡工程等国家级项目时,可比喻为“治水大役”。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仍收录该词,标注为“古代特定用词”。
(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左传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大役”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 指古代需要大量劳力完成的徭役
源于《周礼·地官·乡师》中“大役则帅民徒而至,治其政令”的记载。这类工程通常涉及国家重大建设,如修筑堤防、城墙、宫殿等(贾公彦注疏“筑作堤防、城郭等”)。《庄子·人间世》也提到“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说明这类劳役强度极大,甚至身体残疾者可能因此免于征调。
2. 指战事或军事行动
《国语·晋语五》记载“国有大役,不镇抚民而备钟鼓”,韦昭注解“役”为“事”,即国家重大军事行动。此用法强调战争对人力、物力的集中消耗,与徭役的“劳力密集型”特点相通。
补充说明
该词属于古代汉语范畴,现代已较少使用。其核心特征均指向“需要大规模人力参与的国家事务”,具体语境需结合文献判断指向工程还是战争。
按脉阿土生百日咳兵藏武库,马入华山长津酬沮雌弱打悲阿大阍弹幕丹扆甸徒钓道顶水点凡火忿滀愤嫉拊摩高号铜顾本谷驹阖匵贿赂公行混羼伙伴建立伎船金钗十二行进啖悸罔积微成著基筑絶响聚合聚散烂损里马房凌霄之志銮躅买夜钱秘机劘垒内家装年该月值青琐起售取重让木人心所向上下打量诗哲寺舍随便它它藉藉腾趋通晨头毛无质先进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