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哲学用语。谓事物不假外力,亦无内因,自行存在、变化。《庄子·齐物论》“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 晋 郭象 注:“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卒至於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庄子·大宗师》“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 晋 郭象 注:“卓尔,独化之谓也。夫相因之功莫若独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天之所生者独化也。”
(2).犹转化、变化。《汉书·邹阳传》:“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於陶钧之上,而不牵於卑乱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 颜师古 注:“言圣王制御天下,亦犹陶人转钧。”
“独化”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尤其在晋代玄学家郭象的思想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独立自存性
指事物不依赖外部力量或内在原因,能够自行存在和变化。郭象在注解《庄子》时提出“独化之理”,认为万物“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强调个体存在的绝对独立性。
动态转化特征
独化并非静态孤立,而是包含动态变化过程。郭象指出“独化”需通过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相因”)实现,每个事物的内在特性(“性分”)决定了其变化轨迹。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指“个体脱离集体独自发展”,但这一用法属于语义延伸,需结合语境区分。
《独化》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含义为“独立发展、形成特色”。它用来形容某个事物或者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样式、风格。
《独化》这个词语由“犬”和“化”两个字组成,其中,“犬”是它的部首,代表着与狗有关的意思,而“化”则是表示“变化、改变”的意思。整个词语共有9个笔画。
《独化》一词的来源较为模糊,具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它在当时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开始被用来描述某个事物或流派在发展过程中独立于其他事物形成自己特色的情况。
《独化》的繁体字为「獨化」。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犬字的形状与现代有所不同,更加象征着狗的形态;化字的古代写法为“⺗”,与现代的“亻”有所区别。
1. 这个小镇在旅游业方面进行了独化,注重发展自身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
2. 这位设计师致力于独化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组词:独立、独特、独创、独具、独特性、变化、发展。
近义词:特色、个性、独特性、自主、自我风格、个别。
反义词:同质化、相似、一致、统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