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墯的意思、怠墯的详细解释
怠墯的解释
见“ 怠惰 ”。
词语分解
- 怠的解释 怠 à 懒惰,忪懈:怠惰。怠倦。怠工。懈怠。 轻慢,不尊敬:怠傲。怠慢。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 墯的解释 墯 ò 古同“堕”。 古通“惰”。 笔画数:; 部首: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怠墯(dài duò)是汉语中一个形容人行为或精神状态的双音节词,由“怠”与“墯”二字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指懒惰懈怠、意志消沉。以下从词源、释义及用法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 “怠”的本义
“怠”本指松懈、懒散,《说文解字》释为“慢也”,强调行动迟缓或态度轻忽。如《尚书·周官》中“怠忽荒政”即警示怠慢会导致政事荒废。
- “墯”的引申义
“墯”为“惰”的异体字,《汉语大词典》注其义为“不敬也,怠也”,侧重精神层面的萎靡不振。如《汉书·五行志》载“政令墯缓”,形容施政疲沓无力。
- 合成词“怠墯”
二字叠加后,词义强化为因懒散而导致的全面松懈状态,常见于古籍中批判人的消极状态。例如明代宋濂《文原》批评“气萎体怠墯”,指文风因作者怠惰而失去活力。
二、用法与语境
- 行为描述:指行动拖延、效率低下,如“终日怠墯,一事无成”。
- 精神批判:多用于道德训诫,如清代颜元《存学编》斥“学者怠墯自安”,强调治学需戒惰性。
- 同义替代: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怠惰”,“墯”因字形生僻已少用,但词义不变(《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三、权威文献参考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怠墯”释义为“懈怠懒惰”,引《朱子语类》卷十三:“心不怠墯,则进学有力。”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强调其含道德贬义,常见于儒家劝学文本。
- 汉字源流考释(《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从字形分析“怠”与“墯”的懒散意象关联。
结语
“怠墯”作为古汉语复合词,深刻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勤勉的推崇。其现代虽少用,但词义仍存于“怠惰”中,成为批判消极人生态度的典型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怠墯”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懒散懈怠、缺乏积极性的状态,多用于形容对工作、学习或生活态度不认真、不努力。
二、字词解析
- 怠(dài)
- 释义:懒惰、松懈(如“懈怠”);轻慢(如“怠慢”);疲倦(如“倦怠”)。
- 墯(duò)
组合后,“怠墯”强调因懒散导致的行为或品德下滑。
三、文献出处
- 古代典籍中多写作“怠惰”,如《国语·鲁语下》提到“怠惰其何以避辟”,《史记》中也有“不敢怠堕”的用法。
- 《明史·冯从吾传》中“怠斁之患如此”的“怠斁”(dài yì)为近义词,但含义侧重“厌倦”。
四、相关词语与成语
- 近义词:怠惰、懈怠、懒散
- 反义词:勤勉、积极、奋发
- 成语:
- 车怠马烦:形容旅途劳顿(间接体现“怠”的疲倦义)。
- 笃新怠旧:指喜新厌旧,含消极态度。
五、注意事项
- 发音:正确读音为dài duò,部分资料误标为“dài dùn”。
- 区分:与“怠斁”(dài yì,怠惰厌倦)、“怠窳”(dài yǔ,怠惰)等词含义相近但用法不同。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国语》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于盘石掤扒嗔目切齿遄水篡政蜑酒耽溺颠米琱琭耳级蜚云纷纷攘攘酚酞指示剂敷蘂挂壁鱼归赵过露豪马豪汰怀刺皇极慌惘歡惊户晓接踵而来金卯倦困絶命书款计宽以待人醪醩流御緑英禡祷猛浪魔浆母爱牝鸡晨鸣皮室兵蒲棒千卡窃比清馥庆洽遒躁删改上邸赏设赡裕世伯石磶孀娥説义调摄囤积居奇亡去无把握污佞系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