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uffy;puffy] 形容毛发、蒿草等物松散开来的样子
形容草、须发、绒毛等松散杂乱。 唐 陆龟蒙 《自怜赋》:“首蓬鬆以半散,支棘瘠而枯疎。” 清 黄景仁 《大雷雨过太湖》诗:“雨声更骤雷更疾,一声恪恪云蓬鬆。” 冰心 《山中杂记》十:“它们的毛羽很蓬松。”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三:“﹝ 萧队长 ﹞重新看了看青草蓬松的坟茔。”
蓬松在汉语词典中的详细释义如下:
指物体结构疏松、体积膨大而质感轻柔的状态,多用于形容毛发、织物、羽毛等柔软物体因内部空隙多而呈现的松散饱满样态。
词性:形容词
示例:
“头发被风吹得蓬松起来。”
“新晒的棉被蓬松柔软。”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003页
形容虚软膨松的质感
强调物体因内部空气充盈而触感轻盈,如“蓬松的蛋糕”“蒲公英的蓬松种子”。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第287页
动态变化过程
可描述物体由紧实变为疏松的状态,如“头发受潮后蓬松开”“羽绒服晾干后恢复蓬松”。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1026页
来源:《应用汉语词典》第1352页
“蓬”本指蓬草,其草籽易随风散开成絮状,“松”喻不紧密的结构,二字组合后固化形容松散轻盈的视觉与触觉特征。该词至迟见于清代文献,如《红楼梦》第五十八回:“芳官鬓发蓬松。”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第1190页
“蓬松”是一个形容词,通常用来描述物体结构松散、不紧密的状态,尤其适用于毛发、草木、绒毛等轻盈或柔软的事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蓬松”指物体因质地轻盈或结构松散而呈现出膨胀、柔软的状态。例如,头发、羽毛、云朵或某些织物因空隙较多,会显得松散且体积较大。在《西游记》中曾用“一头红焰发蓬松”形容毛发散乱的样貌。
除了形容实物,也可用于抽象表达。例如“蓬松的心情”比喻轻松、无拘束的状态(需结合具体语境使用)。
总结来看,“蓬松”既是一个描述性词汇,又承载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语言文化意蕴,适用于文学、日常对话等多种场景。
拔短梯白桵班氏庐班叙本固枝荣柴米油盐酱醋茶赤道几内亚船家到差大专生斗纲蜚声麸金扶抟高迹睾然国无宁日海沸山崩毁车汇集家斗减慢进德冠谨徒就亲居安开口货栲栳狼窝虎穴劳金历齿琳璆历位鲁智深茫茫木瓜男儿膝下有黄金谱帙縴路起首去甲染指于鼎热暍胜践笙筑十款适子霜髯枢副伺隙四镇岁在龙虵踏碓瓦甂乌衔肉无渝饷生宪辟先儒夕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