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中暑。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肉攫部》:“凡鷙鸟,雏生而有惠,出壳之后,即於窠外放巢。大鷙恐其堕坠,及为日所曝,热暍致损,乃取带叶树枝,插其巢畔,防其坠堕及作阴凉也。”
“热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中暑或暑热相关的状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热」(rè):
指高温、暑气或急切的状态,常见于描述天气炎热或物体温度高。
「暍」(yē):
本义为中暑,也泛指暑热。《汉典》明确其含义为“中暑”,如“夏,大旱,民多暍死”;同时可形容极热的环境,如杜甫诗句“气暍肠胃融”。
该词多见于文言文献,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更多以“中暑”“暑热”等词汇替代。研究古文献或中医典籍时可能偶见其用。
注:读音为rè yē,需注意“暍”与“喝”的形近字区别。
热暍(rè hè)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因为高温而导致的中暑、中热的病症。在高温天气下,人体容易出现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中暑甚至危及生命。
热暍的拆分部首是火(huǒ),笔画数为10画。
热暍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文字,其中“热”来源于象形字,表示火焰灼烧的样子,“暍”则是由“日”和“华”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炎热太阳下的病症。在繁体字中,“暍”保留了“日”和“华”的形状,即「焏」。
在古时候,热暍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清代《康熙字典》为例,热暍的写法为「熱暍」。熱字的写法保留了它的火旁,而暍字的写法则由「日」和「華」组成,与现代写法稍有区别。
1. 夏天里,一定要注意防止热暍的发生。
2. 运动时要适度,避免因剧烈运动导致热暍。
热暍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成新词,例如:
1. 热暍中(rè hè zhōng):中暑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2. 热暍症状(rè hè zhèng zhuàng):高温天气下人体出现的不适症状。
3. 热暍防护(rè hè fáng hù):预防和应对高温中暑的措施。
热暍的近义词有中暑、中热,在描述热气过甚引发的症状时可以替换使用。而热暍的反义词则是凉爽、清凉,指的是适宜的温度和气候环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