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镇的意思、四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镇的解释

(1).四座大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 郑玄 注:“四镇,山之重大者,谓 杨州 之 会稽山 , 青州 之 沂山 , 幽州 之 医无閭 , 冀州 之 霍山 。”

(2).镇守四方的四将军。 汉 晋 之世,有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各一人,称为四镇。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3). 北魏 以 碻磝 、 滑台 、 洛阳 、 虎牢 为 河南 四镇。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河南四镇》。

(4). 唐 代称 朔方 、 泾原 、 陇右 、 河东 四节度为四镇。见《新唐书·陆贽传》。又以 龟兹 、 于阗 、 疏勒 、 碎叶 为西境四镇。见《新唐书·王孝杰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镇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以下释义:

一、字面本义

指四座重要的军事重镇。古代为巩固疆域,常在边境要冲设立驻防据点,如唐代的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度使并称"四镇",是中央政权控制边疆的核心军事屏障。

二、历史专称

  1. 唐代朔方四镇

    特指唐玄宗时期为防御突厥、吐蕃设立的四个节度使辖区:

    • 朔方镇(今宁夏灵武)
    • 泾原镇(今甘肃泾川)
    • 陇右镇(今青海乐都)
    • 河东镇(今山西太原)

      四镇统辖精兵,肩负护卫关中、维系丝路安全之责,见《新唐书·兵志》。

  2. 北魏河南四镇

    南北朝时期北魏为防御南朝,在黄河南岸设立的军事要塞:

    • 碻磝(今山东茌平)
    • 滑台(今河南滑县)
    • 虎牢(今河南荥阳)
    • 金墉(今河南洛阳)

      此建制载于《资治通鉴·齐纪》。

三、引申含义

泛指国家疆域的重要屏障,或象征政权稳固的军事支柱,如《文选·班固〈答宾戏〉》"分裂四镇"即喻指领土守卫。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四镇”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

一、地理概念

  1. 周代四座名山
    指古代镇守四方的四大山岳,最早见于《周礼》记载:扬州会稽山、青州沂山、幽州医无闾山、冀州霍山。这些山岳象征对疆域的镇守,常用于祭祀活动。

二、军事官职

  1. 汉晋四方将军
    汉代至晋代设有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四位将军,合称“四镇”,负责镇守帝国四方疆域。

三、军事重镇

  1. 北魏河南四镇
    北魏时期,以碻磝(今山东茌平)、滑台(今河南滑县)、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为四大军事要塞,统称“河南四镇”。

  2. 唐代边镇体系

    • 内地四镇:朔方(今宁夏)、泾原(今甘肃)、陇右(今青海)、河东(今山西)四节度使辖区。
    • 西域四镇:唐高宗时期设立的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后改焉耆),用于控制丝绸之路。

四、佛教概念

  1. 护世四天王
    佛教经典《金光明经》中,将四大天王(持国、增长、广目、多闻)称为“四镇”,象征护持四方天下(低权威性记载,需谨慎参考)。

提示:“四镇”的具体含义需结合文献时代背景判断,不同时期指向不同。若需更完整的考证,可查阅《周礼》《新唐书》及南北朝军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按置褙裱北斗之尊臂力碧鳞鳞兵精粮足兵马司兵旗殡棺掺掺阐敷充忍抽裂踹看粗杂戴笠故交大指恶实访珪風骨焚香顶礼府上服臧钢洋寡姊黑钙土黑帜后合湖泊浇裹教皇荆南杞梓径省境象锦囊还矢鸠率具结俊客溃蹶老咬虫脸霞蔺子驴颓马癖内疾腻味排合铅擿亲赏啓沃綦绣杀止升迁石牐谁家子僋俕鹈峰同轝贤节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