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栲栳的意思、栲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栲栳的解释

[wicker basket] 用柳条编成,形状像斗的容器。也叫“笆斗”

只见那小猴子挽着个柳笼栲栳在手里,籴米归来。——《水浒传》

栲栳圈:像笆斗那样的圆圈

详细解释

用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亦称笆斗。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酢法》:“量饭著盆中或栲栳中,然后写饭著瓮中。” 唐 卢延让 《樊川寒食》诗之二:“ 五陵 年少麤於事,栲栳量金买断春。”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一夜,忽见数十里外有红灯大如栲栳,浮於海中。” 茅盾 《陌生人》:“甚至卖糖食的 三麻子 也用栲栳盛着那盐一样的宝贝粉摆在店门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栲栳(kǎo lǎo),是一个汉语名词,指一种用柳条或竹篾编成的传统容器。其详细释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

  1. 基本形制与用途

    栲栳通常呈圆筒形或斗状,口部略大,底部稍小,形状类似笆斗或箩筐,但多带有提梁或便于手提的造型。它主要用于盛放粮食、食物或其他杂物,是传统农家常见的日用器具。其编织工艺体现了民间手工艺的特点。

  2. 词源与字义

    “栲栳”一词为叠韵联绵词。“栲”本指一种树木(山毛榉科栲属植物),其木材或枝条可用于制作器具;“栳”则特指用这类材料编织成的容器。两字结合,专指这种特定的编织盛器。其名称直接反映了制作材料和器物形态。

  3. 别称与关联

    栲栳在不同地域或语境下也被称为“笆斗”、“箩筐”(特指某种形制)或“栳栳”。在山西等地,“栲栳栳”则是一种因其制作器具形状而得名的面食(莜面栲栳栳),体现了饮食文化对器具名称的借用。

  4. 文学与文化意象

    栲栳作为传统生活用具,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与方言中,用以描绘农家生活场景或作为借代。例如,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柳州峒氓》中就有“绿荷包饭趁虚人”的描述,虽未直接提及“栲栳”,但后世注家常以类似器具(如笆篓、栲栳)解释盛装行为。其形象承载了朴素的乡土文化记忆。

引用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栲栳”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一、基本词义(容器)

  1. 定义与材质
    栲栳(kǎo lǎo)是用柳条或竹条编织的容器,形状类似斗,口小底大,常用于盛放粮食、杂物等。其材质多选用韧性强的灌木簸箕柳枝条,剥皮后光滑耐用。

  2. 别称与用途
    又称“笆斗”“水斗”,在河北、山西等地有不同方言称呼(如“搕唠”)。古代文献如《水浒传》《初刻拍案惊奇》中均有记载,用于籴米或形容头部肿胀如栲栳大小。


二、扩展含义

  1. 食品名称
    在山西,“莜面栲栳栳”是一种传统面食,因形似栲栳容器得名,象征“牢靠”“和睦”,常用于节庆待客或婚嫁场合。

  2. 地名
    浙江慈溪的“栲栳山”因山形或植被特征得名,具体由来尚无定论,古诗中曾以“栲栳”形容其自然风貌。


三、其他关联

“栲栳”的核心含义为传统编织容器,其他用法多为引申或文化衍生。如需进一步了解某类含义,可参考对应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按理备御便然标志不如志布治长桑翁陈报川砥触类旁通粗锦倒休大桡刁小顶注对狱奋袖覆棋沟溪寒岩黑纱横赋暴敛鹤袍回盼慧云简澁皎察介义祭胙倦败愦慢馈飨梨花月理所缪传奶瓶秾秀匹驰平胁曼肤潜德隐行钱文赏会赡通绳先启后深尤疏快属姓思企俗称随事制宜覃恩唐哉皇哉条森土硎魏源巫山十二峯黠棍闲节夏五洗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