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cker basket] 用柳条编成,形状像斗的容器。也叫“笆斗”
只见那小猴子挽着个柳笼栲栳在手里,籴米归来。——《水浒传》
栲栳圈:像笆斗那样的圆圈
用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亦称笆斗。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酢法》:“量饭著盆中或栲栳中,然后写饭著瓮中。” 唐 卢延让 《樊川寒食》诗之二:“ 五陵 年少麤於事,栲栳量金买断春。”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一夜,忽见数十里外有红灯大如栲栳,浮於海中。” 茅盾 《陌生人》:“甚至卖糖食的 三麻子 也用栲栳盛着那盐一样的宝贝粉摆在店门前。”
“栲栳”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定义与材质
栲栳(kǎo lǎo)是用柳条或竹条编织的容器,形状类似斗,口小底大,常用于盛放粮食、杂物等。其材质多选用韧性强的灌木簸箕柳枝条,剥皮后光滑耐用。
别称与用途
又称“笆斗”“水斗”,在河北、山西等地有不同方言称呼(如“搕唠”)。古代文献如《水浒传》《初刻拍案惊奇》中均有记载,用于籴米或形容头部肿胀如栲栳大小。
食品名称
在山西,“莜面栲栳栳”是一种传统面食,因形似栲栳容器得名,象征“牢靠”“和睦”,常用于节庆待客或婚嫁场合。
地名
浙江慈溪的“栲栳山”因山形或植被特征得名,具体由来尚无定论,古诗中曾以“栲栳”形容其自然风貌。
“栲栳”的核心含义为传统编织容器,其他用法多为引申或文化衍生。如需进一步了解某类含义,可参考对应来源。
《栲栳》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一种类似于橱柜的家具或橱架。它在古代多用于储存和陈列书籍、文献或文物等,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栲栳》由木字旁“木”和隶形“格”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3。
《栲栳》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见于《礼记·玉藻》:“台阶上设两栏舜日先光栲栳。”在古代,由于纸张稀有昂贵,书籍往往以竹简、木简或牍形纸张书写,需要像橱架一样的家具来存放。
繁体字《栲栳》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没有任何区别。
在古代汉字中,“栲栳”的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古时的写法中多为图片贴纸的形状,字形带有古朴的气息。
1. 书房里的栲栳上陈列着古籍和研究资料。
2. 他细心整理着书柜里的栲栳,以便更方便查阅书籍。
栲栳木、栲栳式、栲栳架
书橱、书架、书柜
随意堆放、散乱无序
暴巫北毳狴牢冰绢柄授卜正陈吴触石决木窜死单单道傍之筑第二产业独见发餫肥分高轩过工程弓箕龟板花花世界胡芦笙浃和金饼空手道空枵枯苗联曹莲掌凌暴林冠立愿殴打湃湃蟠桃胜会鹏池前场乾余骨乞惆勤练撒豆谷三觉侍郎缮守烧鷰舌本申约施人视爲畏途施以时雝书铺肃启堂候官听候晚红未卜问名下顾相映成趣小出小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