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于舞蹈伴奏的一种鼓曲。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歷盘鼓,焕繽纷,长裾随风,悲歌入云。” 赵幼文 校注:“盘鼓, 汉 魏 《七盘舞》。地上放置七盘,鼓置於舞伎足下,足踏鼓,鼓声以作舞蹈时之节拍。”
槃鼓:杂技节目的一种。《事物异名录·玩戏·杂戏》引 明 黄一正 《事物绀珠》:“槃鼓,或石臼或大缸,各以手掌足底跳弄之。”
“盘鼓”是古代中国与舞蹈、杂技相关的一种表演形式,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盘”指圆形浅底器皿(如托盘),也可引申为回旋动作;“鼓”是打击乐器,用于伴奏或节奏控制。组合后,“盘鼓”指结合盘形道具与鼓乐的表演形式。
舞蹈伴奏
源自汉魏时期的《七盘舞》,舞者脚踏七盘,以足击鼓为节拍,长袖随风舞动。曹植《七启》中“歷盘鼓,焕繽纷”即描绘此景。
杂技演变
明代文献记载,盘鼓发展为杂技项目,表演者用手掌或足底击打石臼、大缸等替代传统盘鼓道具,展现技巧性动作。
《事物绀珠》等古籍均有记载,但具体形态因朝代演变存在差异,现代更多通过出土文物(如汉代画像砖)还原其表演场景。
如需进一步研究,可参考《七启》原文及汉代乐舞相关考古资料。
《盘鼓》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锣鼓声,或指打鼓、敲锣。
《盘鼓》的部首是玄部,拆分后的部首和笔画分别为:玄(7画) + 甲(5画)。总共12画。
《盘鼓》是一种古代的民间乐器,形状像盘子的鼓。由于盘鼓的形状和声音有时与旧的计谱标记相似,所以被引申为表示乐器声音的词语。在繁体字中,《盘鼓》的写法是「盤鼓」。
在古代,「盘鼓」的写法为「扳枯」,是由一个意为「摇晃」的「扳」字和一个意为「枯竭的树枝」的「枯」字组成的。
他用手中的鼓棒敲击着《盘鼓》,带来了欢乐的节奏。
盘鼓的组词有:敲鼓、挥鞭盘鼓、鼓盘乐、敲锣打鼓等。
与盘鼓的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敲击、打鼓、击锣等。
与盘鼓的意思相反的词语很少,可以适用的反义词有:静寂、安静。
邦佐霸说不知量抄名潮头茶油赤草充博愁盘大颠斗僻笃密纺手凤声感念古典音乐海蜒行规换约混听箭笴江隈践翟绞肠痧矜救卷包君谟旧谱军幕均心浚洫康和控鲤愧悚枯糜兰烟燎猎流离琐尾蛮腰满载而归拿访女床庖丁盆花,盆花儿喷气发动机瞥裂千秋金镜阒无人声茸阘肉店山丛石耳束身自好损瘦腾榜恬裕天泽吞占吴门卒枭贼心低意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