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石耳的意思、石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石耳的解释

附着在石面的地衣类植物,可食。《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 崑崙 之苹,寿木之华…… 汉 上石耳。” 高诱 注:“石耳,菜名也。” 南朝 梁 沉约 《与隐法师书》:“去冬今岁,人鬼见分,石耳紫菜,愴焉兴想。” 唐 皮日休 《过云居院玄福上人旧居》诗:“龕上已生新石耳,壁间空带旧茶烟。” 宋 王质 《林泉结契·石耳》:“石耳色面黑背紫,柔薄,生深巖危壁,与木耳、地耳皆珍。” 明 何景明 《晚至昌平寺中》诗:“山城薄酒无钱买,晚饭僧家石耳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石耳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名词,其核心指代一类特殊的地衣类生物。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石耳为“生长在岩石上的地衣植物,形似人耳,表面灰黑或黄褐色,可入药或食用”。在植物分类学中,石耳属于石耳科(Umbilicariaceae),多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花岗岩或石英岩表面,《中国植物志》将其形态描述为“叶状体单叶型,直径2-15厘米,背面密生黑色假根”。

该物种的药用价值在《中华本草》中有明确记载:“性味甘平,归肺经,具有清热止血、化痰止咳之效,主治咳血衄血、肠风下血”。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含有多糖、氨基酸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在饮食文化层面,《中国食用地衣》记载石耳需经过12小时浸泡去除苦味,常用于炖汤或凉拌,与木耳形成风味差异。

从生态分布来看,《中国地衣志》指出我国石耳主要分布于黄山、庐山等花岗岩地貌区,生长周期长达20年,对空气质量具有指示作用,其存在印证着生态环境的纯净度。

网络扩展解释

石耳是一种具有多重特性的地衣类植物,其解释可综合如下:

一、基本定义

石耳是生长在岩石表面的地衣类植物,因形似人耳且多分布于阴湿石缝中得名。其学名为Umbilicaria esculenta,别称包括石木耳、岩菇、脐衣等。

二、形态特征

三、分布与生长环境

主要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西藏等地的悬崖峭壁或阴湿石缝中。

四、药用价值

石耳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具有以下功效:

  1. 养阴润肺:用于肺虚劳咳。
  2. 凉血止血:治疗吐血、崩漏、肠风下血等出血症状。
  3. 清热解毒:缓解毒蛇咬伤、烫伤及刀伤,并可用于痔漏、脱肛等症。

五、历史与文献记载

早在《吕氏春秋·本味》中,石耳已被列为“菜之美者”之一,南朝文献亦提及它作为食材的用途,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作中也有描述。

如需更完整的分布或药用信息,可参考相关中医药典籍或植物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拔锅卷席傍概褒贬碧玉篸餐具草贤称奇道絶尘役聪慜迭王地角天涯梵神風帘拊髀副启妇人伏维尚飨感忭稿书棺饰鼓颊害灾鸿臣火精剑火食孑义季兴讵肯跨略括借牢壮龙骖緑林山冒花民愤恈恈扭曲作直缥酒迁所前驺软风三干骚音上才绍述侍卫官时阳时子收捡庶功水画泰帝天心通晐王安石微宵文侩舞文弄法显命斜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