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贼的意思、枭贼的详细解释
枭贼的解释
凶悍之盗。 宋 秦观 《录壮愍刘公遗事》:“有梟贼 刘铁枪 者,起 浙 西转扰诸郡,捕盗官不能制。”
词语分解
- 枭的解释 枭 (梟) ā 一种与鸱鸺相似的鸟。 勇健:枭勇。枭健。枭将。枭雄(a.强横而野心勃勃的人;b.智勇杰出的人物)。 古代刑罚,把头割下来悬挂在木上:枭首。枭示(枭首示众)。 旧时指私贩食盐的人:盐枭。
- 贼的解释 贼 (賊) é 偷东西的人,盗匪:贼人。盗贼。贼赃。贼窝。 对人民有危害的人: * 。民贼。工贼。贼寇。蟊贼。 害,伤害:戕贼。“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邪的,不正派的:贼心不死。 狡猾:
专业解析
"枭贼"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主要用于指代凶悍、狡猾的盗匪或叛乱首领。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述:
一、字义溯源与核心释义
-
单字解析
- 枭(xiāo):本义指猫头鹰(古称"鸱枭"),引申为"勇健""魁首"之意,后因猫头鹰习性被赋予"凶悍""不驯服"的贬义色彩。如《汉书》载"枭为恶鸟",象征叛逆。
- 贼(zéi):原指破坏、伤害,后专指盗匪、叛乱者。《说文解字》释:"贼,败也",强调其危害性。
- 复合词义:"枭贼"特指强悍狡诈的匪首或叛乱头目,含"凶猛且难以制服"的语义特征。
-
权威词典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枭贼"指凶悍的贼寇,多用于形容武装叛乱的首领。例如明代文献《平寇志》中"枭贼聚众数万",即强调其规模性与危害性。
二、历史语境与语义演变
-
古代文献用例
-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项羽枭贼",以"枭贼"贬斥其暴虐(此处"贼"取"祸害"引申义)。
- 《三国志》中"郭汜枭贼"形容西凉军阀的凶残,体现对割据势力的道德批判。
-
语义强化
明清时期,"枭贼"常见于官方文书,用于定性农民起义领袖(如李自成被斥为"巨枭大贼"),强化其"反叛正统"的政治标签。
三、文化内涵与使用场景
-
贬义色彩
该词承载传统道德观,暗含"违背伦常、危害秩序"的批判,如《水浒传》评点中称宋江"假忠义之名,实为枭贼"。
-
现代使用
当代汉语中,"枭贼"多见于历史著述或文学描写,如研究明末农民战争的学术著作仍沿用此词描述张献忠等势力。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 《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 《明史·流贼传》(中华书局)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等可信数据库核查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枭贼”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āo zéi,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凶悍、狡诈的盗贼或恶人,常用于形容手段狠毒且行事猖獗的匪徒(、、)。
二、字词拆解
- 枭(xiāo)
- 本义为猫头鹰,因昼伏夜出、形态奇特,被引申为狡猾、勇猛 的象征(如“枭雄”)。
- 古代也指砍头后悬挂示众的行为(如“枭首”)。
- 贼(zéi)
- 原指盗窃者,后扩展为危害国家或人民的恶人(如“国贼”),也可形容阴险狡诈 的品性(如“贼心”)。
三、历史出处与用法
- 文献记载:宋代秦观在《录壮愍刘公遗事》中记载:“有枭贼刘铁枪者,起浙西转扰诸郡,捕盗官不能制。” 此处“枭贼”形容刘铁枪作为悍匪的猖獗(、)。
- 语境特点:多用于描述难以制服的强横盗匪,或借指乱世中危害社会的凶徒。
四、近义与相关词
- 近义词:悍匪、巨寇、奸贼。
- 相关成语:贼眉鼠眼(形容鬼祟)、贼喊捉贼(嫁祸于人)。
“枭贼”融合了“枭”的狡黠勇猛与“贼”的恶行属性,多用于书面或历史语境,强调盗匪的凶悍难缠。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用法,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避堇禀明噆嘬长庆赤襜裙抢抢攘攘逞能臣司齿穷池台丑叉寸折打诨插科当量倒数方程道正大渠肤革革奸铲暴广度冠裾观日玉鬼魅伎俩诡形过颐豕视悍然不顾豪嘈豪蠹横峰侧岭甲车佳景检覆浆粉湔裙诘武节正咎徵举哀匡居糲糒瞑眩墨梅图纳隍披带琵琶襟轻赋薄敛鳅蝥秋年犬祸入殓三佞畲耕深宪食饵侍人太公钓鱼,愿者上鈎踢毬威临无理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