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束身自修。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纵有真心为国、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难鸣也。” 严复 《原强》:“是道也,欲民之忠爱必由此……欲民各束身自好而争濯磨于善必由此。” 梁启超 《新民说》五:“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2).指只顾自己,不管天下大事。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他朝士,入则弹劾权贵,出则搏击豪强,为难能可贵矣;次即束身自好,优游卒岁,以自处於朝隐。”
“束身自好”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本义:指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保持纯洁品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引申义:后衍生出消极含义,指只顾个人修养或利益,不关心外界事务,缺乏社会责任感。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用例,可参考《后汉书》或近代学者章炳麟、梁启超的著作。
“束身自好”是一个成语,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自我保持良好的品行和修养。它是由“束身”和“自好”两个词组成的。
“束身”这个词的部首是“⺍”(疒),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分别是“疒”和“耒”(耒)。它的笔画数为11。它的意思是控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欲望。
“自好”这个词的部首是“自”(自),它的笔画数为6。它的意思是喜好、乐于,表示一个人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事物。
成语“束身自好”来源于于《礼记·表记》中的“束身修节,孤立而自好”,表示一个人守住自己的身体,修养自己的心灵,独处时从自己身上找到乐趣和满足。
繁体字中,“束身自好”为“束身自好”。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以篆书为例,它的写法为“束身自好”。
例如,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造句:“他平时非常自律,不管在家还是在外都能束身自好。”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行为举止都很规矩,不受外界的影响,始终保持自己的良好品行。
与“束身自好”意思相近的成语还有“自律”、“自我约束”等,它们都表示一个人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与“束身自好”意思相反的成语有“放纵自如”、“任性妄为”等,它们表示一个人不受约束,随心所欲地行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