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周 诸侯所设的学宫。《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廱,诸侯曰頖宫。” 汉 蔡邕 《独断》:“ 三代 学校之别名: 夏 曰校, 殷 曰庠, 周 曰序。天子曰辟雍,谓流水四面如璧,以节观者。诸侯曰頖宫;頖言半也,义亦如上。”
(2).泛指学宫。 唐 李德裕 《唐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扶风马公神道碑铭》:“公於是广灵囿以树农功,采頖宫以列珍饌。”
“頖宫”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诸侯设立的学宫名称,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頖宫”是西周诸侯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与天子设立的“辟雍”相对应。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廱,诸侯曰頖宫”,说明其等级制度明确,诸侯学宫规模或地位约为天子学宫的一半(“頖”含“半”之意)。
字义解析
历史演变
后世将“頖宫”泛化为学宫的代称。例如唐代李德裕在碑铭中提及“采頖宫以列珍饌”,即借指学宫。
相关文献
汉代蔡邕《独断》进一步解释:“诸侯曰頖宫,頖言半也”,强调等级差异。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考证细节,可参考《礼记·王制》及汉典等来源。
《頖宫》(Píng Gōng)是一个汉字词汇,表示古代皇帝宫殿中的一部分。它指的是皇帝在宫廷中休息、学习和存放文物的地方。
《頖宫》是由两个部首组成:「頁」(头部)和「宀」(宝盖),拥有19个笔画。
《頖宫》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宫廷文化和建筑。宫廷是帝王的居住和办公场所,包括许多不同的建筑物和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頖宫》的繁体字为「頖宮」。
在古代,整个「頖宫」一词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变化,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1. 他是清宫时期的文物保护专家,精通各种器物在頖宫中的收藏和摆放。
2. 许多历史纪录中记载了关于頖宫的详细描述和图画。
1. 宫殿:皇帝的居住和办公场所。
2. 皇帝: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3. 文物:古代的艺术品、器物和书画等历史遗留物。
1. 乾清宫:古代宫殿中的另一部分,专供皇帝学习和处理政务。
2. 御书房:皇帝在宫廷中用于书写和阅读的私人空间。
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与「頖宫」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