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周 诸侯所设的学宫。《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廱,诸侯曰頖宫。” 汉 蔡邕 《独断》:“ 三代 学校之别名: 夏 曰校, 殷 曰庠, 周 曰序。天子曰辟雍,谓流水四面如璧,以节观者。诸侯曰頖宫;頖言半也,义亦如上。”
(2).泛指学宫。 唐 李德裕 《唐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扶风马公神道碑铭》:“公於是广灵囿以树农功,采頖宫以列珍饌。”
頖宫(pàn gōng)是中国古代对地方官办学校的雅称,源于周代教育制度。其名称由“頖”与“宫”组合而成:
字义解析
历史功能
頖宫最初为周代诸侯国设立的贵族学校,后演变为地方官学代称,承担祭祀孔子、培养士人的双重职能。宋代以后,多与孔庙结合形成“庙学合一”体系,如《宋史·礼志》载地方官员“春秋释奠于頖宫”。
文化象征
頖宫代表古代“礼乐教化”思想,其建筑布局中“泮池”“棂星门”等元素蕴含“学以济世”的儒家理念,清代《日下旧闻考》称其“为天下士子立身进德之所”。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第2版)、《周礼注疏》、《宋史》卷一一五。
“頖宫”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诸侯设立的学宫名称,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頖宫”是西周诸侯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与天子设立的“辟雍”相对应。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廱,诸侯曰頖宫”,说明其等级制度明确,诸侯学宫规模或地位约为天子学宫的一半(“頖”含“半”之意)。
字义解析
历史演变
后世将“頖宫”泛化为学宫的代称。例如唐代李德裕在碑铭中提及“采頖宫以列珍饌”,即借指学宫。
相关文献
汉代蔡邕《独断》进一步解释:“诸侯曰頖宫,頖言半也”,强调等级差异。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考证细节,可参考《礼记·王制》及汉典等来源。
阿凡达北阴笔毫箄篮毕天播糈鄽俗超绝非凡朝锺暮鼓程校重述欑植叠意断楮非极性键風規丰筋多力佛郎机炮伏礼附议伽马射线功料横汾赏话口儿慌慌急急尖酸刻薄椒奠蕉农骄主假势穅豆愧疚魁梧奇伟老哥落头密微微木笏司蒱酒器贡鹙梁齐希特奇缘散生斋陕服韶茂奢丽生刍十方世界时豫四柱素概岁事桃棘田妇问鼎中原虾兵香草向火乞儿小错饩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