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概的意思、素概的详细解释
素概的解释
清白的节操。 南朝 梁 江淹 《萧被侍中敦劝表》:“臣初长血心,未启素概。辞从意空,言随事尽。”《南史·谢朏传》:“ 明帝 詔加优礼,旌其素概,赐牀帐褥席,奉以卿禄。”
词语分解
- 素的解释 素 ù 本色,白色:素服。素丝。 颜色单纯,不艳丽:素净。素淡。素妆。素雅。素描。 洁白的绢:尺素(用绸子写的信)。 本来的,质朴、不加修饰的:素质。素养。素性。素友(真诚淳朴的朋友)。 物的基本成分
- 概的解释 概 à 大略,总括:大概。概论。概述。概貌。梗概。概要。概算。概括。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率(概率论的基本概念。用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称为此事件的“概率”。亦称“或然率”
专业解析
"素概"在现代汉语权威词典中未被收录为独立词条,其含义需从构词语素及古籍用例中推断:
一、单字本义解析
- 素
- 本义指未经染色的白色生绢,引申为本色、质朴、纯粹。《说文解字》:“素,白緻繒也。”(来源:中华经典古籍库《说文解字》释义)
- 在形容人时,常指朴实的本质、纯真的性情。如《文心雕龙·情采》:“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强调返璞归真。
- 概
- 本义指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器具,引申为大略、梗概、气度、节操。《说文解字》:“概,斗斛。”(来源:中华经典古籍库《说文解字》释义)
- 在形容人时,指人的气概、风度、节操。如《庄子·天下》:“概乎皆尝有闻者也。”指气度不凡。
二、“素概”的推断含义
结合“素”的“质朴、本真”与“概”的“气度、节操”,可推断“素概”意指:
- 质朴的本性与高尚的气节:指人内在未经雕饰的纯真品性与外在表现出的正直、刚毅的操守风范。
- 纯真坦荡的胸怀与气度:强调一种自然流露、不加伪饰的磊落胸怀和恢弘气度。
三、古籍中的相关用例佐证
虽“素概”成词罕见,但类似表达可见于典籍:
- 《晋书·王羲之传》赞其“风骨清举”,此“风骨”即包含素朴本质与刚正气概。(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
- 宋代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追求内在“素心”(王阳明《传习录》)与外在“节概”(朱熹《近思录》),可视为精神内核的相通。(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王阳明全集》《朱子全书》)
结论
“素概”可理解为人内在质朴纯真的本性与其外在展现的刚正气节、坦荡胸怀的融合,是古代对理想人格的一种描述,强调本真性与道德操守的统一。其概念散见于对人物品评的文献中,需结合上下文具体把握。
主要参考来源:
-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经典古籍库(在线数据库)
- 房玄龄 等. 《晋书》. 中华书局
-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朱熹. 《朱子全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由于“素概”属生僻组合,建议在正式文本中使用时提供具体语境或选用更通用的“素志”(纯朴的志向)、“清概”(高洁的节操)等词。
网络扩展解释
“素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清白的节操,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词义:形容人保持高尚、纯洁的道德品质,不沾染污浊之气,强调节操的清廉与正直。
- 词性:名词,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表达。
字词分解
- 素:
- 本义指未经染色的白色丝帛,引申为质朴、纯洁、清白(如“素心”“素行”)。
- 概:
- 原指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器具,后衍生为气节、节操(如“概节”“概然”)。
文献出处
- 南朝梁·江淹《萧被侍中敦劝表》:“臣初长血心,未启素概。”
意为:我(臣子)虽怀忠诚,却尚未展现清白的节操。
- 《南史·谢朏传》:“明帝诏加优礼,旌其素概。”
指皇帝嘉奖谢朏的清廉品格。
用法与语境
- 多用于褒扬人物品行,尤其古代表彰忠臣、隐士的文献中。
- 现代使用较少,属于书面雅语,常见于学术研究或文学创作。
“素概”一词承载了中华文化对道德操守的推崇,通过分解字义与文献例证,可更深入理解其“清白节操”的内涵。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南朝文学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汉稻白面书生半壁厢搬家襃借碑记痴顽老炊甑怵然粹温遳脆错枉钿窠都内笃睦恩信梵志废阙風險凤眼草佛偈凫船覆帱福慧双修敢做膈言忽溜旧眷九译唧啧渴而穿井空废空袭快牛狂涛骇浪款头林宗巾六岁穣,六岁旱轮佥冥卫纳降凝凝牵肘憔瘁翘企嵚崎历落穹环求盗人造毛社会性贳患霜飇束书私神私祧条流铁面无私网漏吞舟晓梦心不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