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年中应做的事。《礼记·王制》:“成岁事,制国用。” 孔颖达 疏:“‘成岁事’者,断定计要,一岁事成,乃制来岁之国用。”
(2).多指一年的农事。《尚书大传》卷五:“耰鉏已藏,祈乐已入,岁事已毕,餘子皆入学。” 郑玄 注:“祈乐当为新穀。”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书》:“薄从岁事,躬歛山田。” 宋 苏辙 《送龚鼎臣谏议移守青州》诗之二:“新丝出盎冬裘具,贡枣登场岁事休。” 清 赵翼 《恭纪》诗之二:“沧溟无警妖氛熄,绚甸咸登岁事丰。”
(3).指诸侯每年秋天朝见天子的事。《诗·商颂·殷武》:“岁事来辟,勿予祸适。” 孔颖达 疏:“常以岁时行朝覲之事,来见君王。”《周礼·秋官·小行人》“令诸侯春入贡” 孙诒让 正义引 清 林乔荫 曰:“岁事者,君亲行之。《大宗伯》‘朝覲宗遇会同’,以其或一岁一行,或数岁一行,故为岁事。”
(4).每年祭祀的事。《仪礼·少牢馈食礼》:“用荐岁事於皇祖伯某。”《汉书·武帝纪》:“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为岁事。”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为农祈也。於此造之,岁以为常,故曰为岁事。”
(5).一年的时序。 宋 梅尧臣 《自感》诗之二:“有生无不老,岁事看秋籜。” 宋 苏辙 《次韵王巩元日》:“春风娜娜还吹霰,岁事駸駸已发机。”
"岁事"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解释:
一、岁时祭祀制度 指古代年终举行的宗庙祭祀活动。《周礼·春官》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礼记·月令》详述了"腊祭百神"的仪式流程,反映先秦时期形成的岁末祭典传统。
二、年度农事周期 《说文解字》释"岁"为"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引申为年度时间单位。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载"凡耕之本,在于趣时",特指春耕秋收的农业生产时序,体现农耕文明的时间认知体系。
三、年龄纪年方式 《尔雅·释天》注"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表明该词具有纪年功能。司马迁《史记·天官书》采用"岁星纪年法",以木星运行轨迹作为时间计量标准,形成独特的历法表述系统。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归入"时令类"词汇,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献研究及历史题材创作。权威解析可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岁时条目,以及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相关礼制注释。
“岁事”是古汉语中的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而变化,以下是综合文献的详细解释:
年度政事与国用规划
农业活动
诸侯朝觐礼仪
祭祀活动
时序更替
注意:以上释义主要基于古代典籍,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该词。如需深入考据,可参考《礼记》《诗经》及汉唐注疏原文。
按抚白茅香白饧傍午保佐八物边外朝韠察推车梁赤盖痤赘打擂刀墨打破沙锅璺到底颠颜砥行磨名芳物風采风行水上涪翁匄贷甘口干请哥萨克人功迹宫军官客轰杀后条惶愦徽志互利间奏曲截获疾击急迫克扣枯梗练达良裘駖礚离言漫理明闪闪拟托澎澎渤渤品议萋菶升恒霜锸随同天主堂铜綫亡厌问筶武功五元鲜衣良马消肠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