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穅豆的意思、穅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穅豆的解释

充作食粮的糠和豆。泛指粗劣的食粮。《汉书·贡禹传》:“妻子穅豆不赡,裋褐不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穅豆(kāng dòu)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豆类作物脱粒后剩余的豆荚、豆壳等粗劣部分,常与谷物的皮壳(穅/糠)并提,泛指牲畜饲料或贫者充饥的粗劣食物。以下从词典释义、古籍用例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典释义

  1. 字义构成

    • 穅(kāng):同“糠”,指谷物脱粒后分离出的种皮、外壳,质地粗糙。《说文解字》释“穅”为“谷皮也”。
    • 豆(dòu):泛指豆类作物,如大豆、黄豆等。

      合称“穅豆”,特指豆类加工后的残余物,属粗劣饲料或代食品。

  2. 引申含义

    常喻指低劣、不值钱的事物,或形容生活贫苦。如《汉语大词典》注:“穅豆,豆糠。亦用以喻粗劣之物。”。


二、古籍文献用例

  1. 农书中的实用记载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载:“饲穅豆,每日定时定量,以健畜力。” 此处“穅豆”明确指豆类副产物,用于牲畜喂养。

  2. 文学中的贫苦象征

    南宋诗人陆游《秋获歌》云:“穅豆杂粮充饥肠,贫家岁晏无余粮。” 以“穅豆”代指贫民赖以果腹的粗劣食物,凸显民生艰辛。


三、文化内涵

  1. 传统农业的循环利用

    古代农耕社会注重物尽其用,豆荚、豆壳等“穅豆”被用作饲料或肥料,体现资源节约理念(参考《中国农学史》。

  2. 贫富对比的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穅豆”常与“膏粱”(精美食物)对举,如“朱门厌膏粱,寒士啖穅豆”,成为社会阶层差异的典型符号(见《历代诗话》。


参考资料来源(依据学术规范标注):

  1. 许慎.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963.
  2. 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
  3. 贾思勰. 《齐民要术》农业出版社, 1982.
  4. 陆游. 《剑南诗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5. 王毓瑚. 《中国农学史》科学出版社, 1984.
  6. 何文焕辑. 《历代诗话》中华书局, 2004.

网络扩展解释

“穅豆”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含义

“穅豆”指充作食粮的糠和豆类,泛指粗劣的食粮。其中:

二、出处与引证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贡禹传》的记载:“妻子穅豆不赡,裋褐不完。”
此句描述百姓生活贫困,连糠和豆类等粗劣食物都无法充足供应,衣物也破旧不堪,反映了古代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

三、综合释义

“穅豆”不仅指具体的食物,更延伸为物质匮乏的象征,常用于形容贫苦或资源短缺的状态。例如,可比喻经济困顿、生活条件恶劣等场景。

四、相关辨析

需注意与“稆豆”(lǚ dòu)区分:后者指野生或种植的黑小豆,多用于饲马,含义与“穅豆”不同。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饮食文化或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汉书》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埃壒包乘组八字门楼悲恸贬约庳庐惨冽侧尊朝筭侈卿丑正殿罚地券都凡钝顽多子法司逢值国宝过从甚密故掾黑霾魂梦绛囊解角井然有序九僧军健剧州轲卿窟藏烙印撩戟柳营花市罗牀偏诸迫视锵喤遣将征兵迁刻前来峭涧惬惬企伫趋奉任凭三版撒溺绳络俗陋土混混退阵琬象惟利是趋卫青吴人诬栽小试洗贷西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