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八佾》:“或问褅之説。子曰:‘子知也;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后用“如指诸掌”比喻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 宋 苏轼 《<范文正公集>叙》:“ 淮阴侯 见 高帝 于 汉中 ,论 刘 项 短长,画取三 秦 ,如指诸掌。”
“如指诸掌”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rú zhǐ zhū zhǎng,其核心含义是比喻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形容掌握事物清晰透彻,如同指掌上的东西一样直观可见。
出处与典故
源自《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子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以“指掌”比喻通晓礼制(禘礼),后人引申为对事物熟悉到可以轻易描述或操作。
语义演变
用法与搭配
权威性辨析
尽管个别网页提到该词有“事情容易办到”的引申义(如),但主流解释(如汉典、经典文献用例)均以“熟悉了解”为核心,建议优先采用此释义。
如需进一步探究该词在古籍中的具体用例或演变脉络,可参考《论语》及相关注释文献。
《如指诸掌》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件事情或某个领域非常熟悉和了解。
拆分部首:如(女)+ 手(手);指(手)+ 又(又);诸(言)+ 川(巛);掌(手)+ 手(手)
笔画:如(7画)+ 指(9画)+ 诸(8画)+ 掌(12画)
《如指诸掌》的意思是指自己的手掌一样熟悉某件事情或某个领域。比喻对事物了如指掌,非常清楚,无所不知,不漏一点。正如人们对自己的双手非常熟悉一样。
《如指諸掌》是该成语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该成语的写法略有不同。比如,“如”字在古代常写作“如”,“指”字在古代常写作“扳”,“诸”字在古代常写作“者”,“掌”字在古代常写作“掌”。
他对这个领域了如指掌,无所不知。
如胶似漆、指手画脚、如雷贯耳、掌上明珠
心领神会、一目了然、了如指掌、熟悉到心照不宣、举世无敌
童言无忌、一无所知、云里雾里、一窍不通、外行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