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木制的鹅。浮水工具。《隋书·诚节传·尧君素》:“时围甚急,行李断絶, 君素 乃为木鹅,置表於颈,具论事势,浮之 黄河 ,沿流而下。 河阳 守者得之,达於 东都 。” 唐 丁用晦 《芝田录》:“ 煬帝 在 江都 , 代王 留守 长安 ,群盗蜂起。有献计者刻木鹅,繫詔於头,致之 渭 汭,冀 关东 救兵至。日放百千,顺流而下,竟无救至。” 清 徐昂发 《扬州》诗:“木鹅沉处锦颿斜, 隋氏 离宫接暮霞。”
(2).木制的鹅。测水深浅的工具。 唐 颜师古 《隋遗录》上:“ 大业 十二年, 煬帝 ……命云屯将军 麻叔谋 濬 黄河 入 汴堤 ,使胜巨舰。 叔谋 衔命甚酷,以铁脚木鹅试彼浅深,鹅止,谓濬河之夫不忠,队伍死水下。” 唐 无名氏 《炀帝开河记》:“铁脚木鹅长一丈二尺,上流放下,如木鹅住,即是浅处。”
(3).木制的鹅。攻城的战具。《旧唐书·李光弼传》:“贼恃众直逼其城,以车二乘载木鹅、蒙衝、鬭楼、橦车随其后,督兵填城下堑,三面各八道过其兵,又当堑开栅,各置一门。”《新唐书·荔非元礼传》:“ 挚 恃众,直逼城,以车千乘载木鹅橦车,麾兵填堑,八道并进。”
(4).洲名。 安徽 桐城县 有 木鹅洲 。相传 五代 周世宗 与 南唐 割江为界,以木鹅浮江中,随其所至,以定南北;鹅沿洲东下,故以木鹅为名。
木鹅(mù é)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指古代用于军事渡河的木质浮桥装置,其核心功能是辅助军队快速搭建临时桥梁跨越水域。以下是详细释义及依据:
木鹅指用木材制成的浮桥构件,通常为船形或鹅形的中空木制浮体。作战时,士兵将多个“木鹅”串联于水面,上铺木板形成简易浮桥,供军队通行。该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军事记载,后成为攻城战中渡河器械的代称。
据《北史·列传第五十二》载,北周将领韦孝宽在攻打北齐时曾使用木鹅:
“以木鹅置水,集诸军士,须臾桥成,遂济河破敌。”
此战例说明木鹅是快速架设浮桥的关键工具,通过浮力承载桥面,解决行军渡河难题。
“木鹅:古代攻城渡水之具。以木制,形如鹅,中空,可浮于水,用以架设浮桥。”
“木鹅:古代军用浮桥构件……见《北史·韦孝宽传》。”
明确将木鹅归类为“工程器械”,强调其在渡河作战中的战术价值。
“放木鹅”在古语中衍生为试探虚实的隐喻。如明代《练兵实纪》载:
“先放木鹅测水流,再定渡河之策”,喻指预先侦察敌情。
(注:部分古籍原文链接因版权限制未提供,可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合法数据库查阅。)
“木鹅”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浮水工具
木制鹅形器具,用于传递信息或求援。例如隋朝尧君素被围困时,将求救信系于木鹅颈部,顺黄河漂流传递情报。
测水深工具
用于水利工程中测量河流深浅。唐代麻叔谋治理黄河时,以铁脚木鹅测试河道深度,若木鹅停滞则判定为浅滩,需重新疏浚。
攻城战具
作为古代攻城器械使用,常与橦车(攻城塔)配合。文献记载李光弼、荔非元礼等将领曾用木鹅填平城堑、突破防御。
洲名来源
安徽桐城县有“木鹅洲”,得名于五代周世宗与南唐划江为界的历史事件:木鹅顺江漂流划定南北界限,最终停驻形成此洲。
木鹅的用途涵盖军事、工程、地理三大领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其名称来源多与功能或历史事件直接相关,兼具实用性与文化象征意义。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隋书》《芝田录》等原始文献来源。
抱石抱窝冰瓯操券成岁懤懤垂及大门头儿担头达声跌跌滚滚耳目股肱吠狗幞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式购线挂火关陕罕遘寒筇合土欢若平生贿门虎头燕额矫国更俗精打精钜伯聚结郡吏钧容班克己燎坛令年吏员卤池旅服妞子怒气劈成啓封起卦庆戴筌拾屈急屈意软香巢山脇沈忧蝨瘕霜辉说唱暑热宿威停当题衣鲜肥相反相成详味写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