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断配的意思、断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断配的解释

判决罪犯将其发配外地服役。《水浒传》第二回:“亦且当初有过犯来,被断配的人,旧性必不肯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断配"是汉语中具有司法专业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府对犯罪者作出的判决并发配至边远地区的刑罚措施。该词由"断"(裁决)和"配"(发配)两个动词构成,体现古代律法体系中"定罪"与"执行"的双重司法程序。

从《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来看,"断配"特指"判决发配",属于唐宋时期形成的法律术语。其司法实践可见于《宋刑统》,其中规定重罪犯人在受杖刑后,需附加"刺配"之刑,即面部刺字并发配边陲。这种刑罚制度在《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得到具象化呈现,如第十回描写林冲"断了二十脊杖,刺配远恶军州",完整展示了审讯、量刑、执行的司法链条。

该词在近代汉语中衍生出更广泛的用法。据《近代汉语词典》记载,"断配"在明清白话文献中既可指官方判决(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依律断配"),也可转喻为命运安排(如《金瓶梅》"断配在烟花巷"),但后者的文学修辞用法不改变其作为法律术语的本质属性。

现代汉语中,"断配"作为历史词汇主要出现在专业研究领域。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词典》特别指出,该词在当代法律文本中已被"流放""充军"等术语替代,但其作为特定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研究标本,仍是法制史研究的重要语料。

网络扩展解释

“断配”是古代司法中的刑罚术语,指将罪犯判决后发配到边远地区服刑。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官府对犯人作出判决后,将其强制押送至指定地点(通常为边疆或偏远地区)进行劳役或流放。该刑罚兼具惩戒与隔离性质,常见于宋元时期的司法体系,如《水浒传》中林冲被“断配沧州”即为此类。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因重罪(如杀人、谋反)或屡犯不改者所受的刑罚。例如《水浒传》第二回提到:“被断配的人,旧性必不肯改”,强调此类罪犯的顽固性。

  3. 与现代术语的差异
    不同于现代“有期徒刑”,断配更侧重地理上的强制迁移,且常伴随黥面(刺字)等附加刑,具有公开羞辱的意图。

  4. 历史演变
    该刑罚在明清时期逐渐被“充军”制度取代,但核心形式(发配边疆)仍被沿用。

当前该词已不用于现代法律,仅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中。如需具体案例,可参考《水浒传》第九回、第二回等章节描述。

别人正在浏览...

本态嶒嶝臭弹促漏蹈德岛夷蹈足电谕东坡巾兜笼二三君子放游風馳雲走逢处风情月意辅车唇齿高产戈壁滩共为唇齿关都诡滑过继国信海域恨海红毛鸿溟兼彩简峻皦然脚子金融机构郡侯拷边刘琨舞刘四骂人马趼铭肤镂骨磨劲黏补清稗类钞擒治穷乡群儿曲秀才如鱼离水砂罐山积虱处裈中谥法食工石室金匮炭画腾籍体势铜绣县旌嚣号小脚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