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韬光的意思、韬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韬光的解释

(1).敛藏光采。 汉 孔融 《离合作郡姓名字诗》:“玟璇隐曜,美玉韜光。” 唐 韩偓 《元夜即席》诗:“桂兔韜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

(2).比喻隐藏声名才华。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圣人韜光,贤人遯世。”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学 子陵 遁跡在 严滩 ,似 吕望 韜光在 渭川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韜光里巷,处之怡然。”

(3). 唐 代名僧, 蜀 人,能诗,住 杭州 灵隐寺 ,与郡守 白居易 为诗友。 穆宗 长庆 年间,于 灵隐山 西北 巢枸坞 筑寺,后人名之 韬光寺 ,亦省称 韬光 。 清 周準 《宿灵隐寺梵香阁晓起眺望》诗:“行当访 韜光 ,直上松云顶。” 张昭汉 《绝句十二首和先君韵》之四:“竹杖芒鞋任所适,朝游 灵隐 暮 韜光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韬光(tāo guāng)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隐藏才能、锋芒或声名,不使外露。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渊源及用法展开分析:


一、词典释义

  1. 字义解析

    • 韬:原指弓或剑的套子,引申为“隐藏、收敛”,如《说文解字》释“韬,剑衣也”。
    • 光:指光芒、才华、声名。

      合称“韬光”,即收敛光芒,喻指主动隐匿才能,避免显露。

  2. 权威词典定义

    • 《汉语大词典》:

      “敛藏光彩。比喻隐藏声名才华。”

      例:南朝梁萧统《靖节先生集序》:“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0卷)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例:韬光养晦。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 《辞源》:

      “藏匿光彩。谓不自炫露。”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修订本)


二、文化渊源与用法

  1. 道家思想影响

    “韬光”与道家“和光同尘”(《道德经》)一脉相承,主张谦退守拙,避免锋芒毕露招致祸患。如《后汉书·逸民传》载:“韬光逐薮,含章未曜。”

  2. 历史典故

    • 三国时期:刘备投奔曹操时“勉从虎穴暂栖身”,以韬光之计掩藏雄心(《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 唐代诗作:白居易《续古诗》云:“至人无怨憎,韬光匿其耀”,强调智者敛藏锋芒的处世哲学。
  3. 现代应用

    常见于成语“韬光养晦”,指在弱势时隐藏实力、积蓄能量。如:

    “企业初创阶段需韬光养晦,专注核心能力提升。”


三、引用参考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3.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4. 《道德经》(中华书局点校本)
  5. 《后汉书》(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

(注:因古籍及工具书无直接在线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信息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韬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解释
    指“敛藏光采”,如美玉收敛光芒,避免显露于外。
  2. 引申义
    比喻隐藏声名或才华,不主动展示自身能力,常用于形容低调处世的态度。

二、历史典故

  1. 唐代高僧“韬光”
    唐代蜀地僧人韬光禅师,曾居杭州灵隐寺,与白居易交好,后于灵隐山西北筑寺,寺名“韬光寺”。
  2. 文学引用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提到“圣人韬光”,鲁迅也曾在杂文中使用该词描述隐逸品质。

三、相关成语

四、应用场景

  1. 个人修养
    用于倡导谦逊低调的处世哲学,如“韬光里巷,处之怡然”(鲁迅语)。
  2. 命名寓意
    作为人名时,象征智慧与内敛,如“韬光养晦”的智谋之义。

“韬光”既包含物理层面的收敛光芒,也蕴含哲学层面的隐逸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藏拙守静”思想的典型体现。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韬光禅师与白居易的交往细节,可参考、2的历史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八观六验白发青衫百恨抱暑崩查毞毲鳖石怖愄餐费憯凄唱功雌絃当家立计道人丁外艰独专凡浊悱亹風鬟雨鬢负忝工雀构筑物衮龙黄冠体瘠觳记恚矜顾今上官家酒色纠慝捐荐酪奴奁匣礼律柳巷花街隆庆窰禄儿沦谢瞀瞑门范猛怒拼法峭僻侵车弃瑕取用日后三山客三远山殿社会主义身起淑艾殊禅朔鼙泰山刻石透体威容线子谢监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