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爬行的小虫。 汉 枚乘 《七发》:“蚑蟜螻蚁闻之,拄喙而不能前。” 瞿蜕园 注:“蚑蟜,爬行的小虫。”
“蚑蟜”是古代文献中常连用的词语,指代两类小虫,多用于描述虫类或象征微小事物。以下是分项解释:
蚑(qí)
指虫类爬行的姿态,也特指蟢子(一种小蜘蛛)。《说文解字》释为“行也”,强调虫类缓慢移动的状态。例如《淮南子》中“蚑行喙息”描述虫类爬行、张口呼吸的样态。
蟜(jiǎo)
古书中的一种毒虫,常与蚑、蝼、蚁并列出现,如《周礼》记载“蚑、蟜、蝼、蚁闻之,拄喙而不能前”,形容其毒性或危害性。该字亦用于人名(如上古帝王“黄帝臣蟜极”)。
组合含义
“蚑蟜”连用多泛指微小虫类,或借指微不足道的事物。在文学中可引申为对琐碎、有害之物的比喻,如《论衡》以“蚑蟜之患”形容微小祸患。
扩展说明
两字均属生僻字,现代汉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学术研究。若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汉语大字典》或《说文解字注》等工具书。
《蚑蟜》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形容昆虫在地面上爬行的样子。它的发音为qí jiǎo,属于一种形容词。
《蚑蟜》由两个部首组成,首字部首为虫,而次字部首为走。总共有16个笔画。
《蚑蟜》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荡》这首古籍诗歌中:“文王之母,思患其艰,蚑蟜之穴,有异蟆焉。”该诗歌描述了文王母亲对儿子困境的思虑与期望。《蚑蟜》一词由此而来,形容儿子的处境艰险之像。
《蚑蟜》的繁体字为「螇蛸」。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蚑」字的右侧是一个表示昆虫的虫字旁,而「蟜」字的上方是表示虫类的蛇字旁。
1. 他的动作灵活而快速,就像《蚑蟜》一样。
2. 雨后,地面上出现了许多《蚑蟜》的痕迹。
蚑蟜形容词的常见组词:
1. 蚑蟜如梭(形容速度非常快)
2. 蚑蟜蜿蜒(形容蜿蜒曲折)
近义词:
1. 螈虫
2. 蠕动
反义词:
1. 静止
2. 固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