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上纲的意思、上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上纲的解释

[raise to the higher plane of principle] 提高到原则的高度

上纲上线

详细解释

(1).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周礼·考工记·梓人》:“上纲与下纲出舌寻,縜寸焉。” 郑玄 注:“纲,所以繫侯於植者也。”

(2).别驾的异称。《晋书·忠义传·易雄》:“举孝廉,为州主簿,迁别驾。自以门寒,不宜久处上纲,谢职还家。”《南史·孝义传·何子平》:“时镇军将军 顾覬之 为州之上纲。”

谓把问题提到原则的高度。 邓6*6*《关于反对错误思想倾向问题》:“纠正‘左’的倾向和右的倾向,都不要随意上‘纲’,不要人人过关,不要搞运动。” 巴金 《探索集·再论说真话》:“造6*反派在批斗会上揭发、编造我的罪行,无限上纲。我害怕极了。我起初还分辨几句,后来一律默认。”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上纲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上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将具体问题、个别现象或一般性错误提升到政治原则、思想路线或理论高度来分析和批判。它强调从宏观、根本性的层面看待问题,常带有严肃化、政治化的倾向。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本义

    "纲"原指渔网的总绳(《说文解字》:"纲,网纮也"),引申为事物的根本原则或主体部分。"上纲"即将问题归结到根本性、原则性的层面,如政治立场、阶级本质、路线方向等。

    例: 把工作失误"上纲"为政治立场问题。

  2. 引申用法

    常与"上线"连用为"上纲上线",指过度拔高问题的性质,将普通矛盾或错误定性为政治或思想问题,带有批判性色彩。

    例: 讨论中不应随意"上纲上线",避免扩大矛盾。


二、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1. 政治语境中的演变

    该词在20世纪中国政治运动中广泛使用(如"文革"时期),强调通过"上纲"揭示问题的"本质",但易导致过度批判。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上纲上线"的释义:"把问题提到政治原则性高度来认识或处理"。

  2. 现代用法

    现今多用于批评将问题不恰当地政治化或扩大化的行为,常见于社会讨论、舆论批评中。

    例: 网络争论中应理性表达,避免对普通言论"上纲"。


三、权威参考来源

  1. 词典释义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定义"上纲上线"为"把一般问题、非原则问题说成是重大原则问题"。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上纲"词条,强调其"提升到纲领、原则高度"的含义。
  2. 学术文献

    语言学及政治学研究中常分析该词的语义演变,如《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术语的生成与传播》(社科文献出版社)指出其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话语特征。


四、使用注意事项


"上纲"的本质是将具体问题抽象化、原则化,其使用需结合历史背景与社会语境。在当代交流中,应警惕滥用导致的非理性批判,维护讨论的客观性。

网络扩展解释

“上纲”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现代常用义 指将具体问题或行为提升到原则性高度,常用于政治或社会讨论中。例如批评他人时,将普通错误与立场、路线等重大原则关联。该用法常与“上线”连用为“上纲上线”,表示过度拔高问题的严重性。

二、古代词义

  1. 箭靶部件:指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周礼·考工记》记载),用于固定箭靶。
  2. 官职别称:魏晋南北朝时期指“别驾”官职,如《晋书》载易雄因出身寒门辞去“上纲”之职。

三、使用场景 常见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讨论,如邓小平曾强调“不要随意上纲”(《关于反对错误思想倾向问题》),提醒避免将普通问题政治化。

四、注意事项 该词带有特定历史语境色彩,当代使用需注意语境合理性,避免因过度引申引发误解。

(注:完整古籍原文及历史用例可参考《周礼》《晋书》等文献,现代语境分析可延伸阅读《邓小平文选》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暗箭难防百懒千慵饱覧变权笔且齐庇阴蚕箪忏谢逞怜成熟媰妇翠车错谬蹙削大公无私电告掉转谍贼动色蜂螘膏柱广舃吭咽寒节含襚好玩黄花晚节黄钟调昏夜缄口结舌翦氂簂袷衣机埳近信孔思周情空心砖髡麟符凛戾陆池莲率马以骥末秋磨嘴皮子鸟罗剽薄赇饷擅事省称声乐设行首座霜灾説地谈天思眷素浄停驻吞齧瓦松小娃霞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