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 evil tongue] 粗野的言语、诽谤性的或恶毒的言语
口出恶言
恶言伤人
无礼、中伤的言语。《礼记·祭义》:“是故恶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恶言多矣,君请尽之。” 唐 韩愈 《上郑尚书相公启》:“恶言詈辞,狼藉公牒,不敢为耻,实虑陷祸。” 宋 司马光 《右谏议大夫吕府君墓志铭》:“上之立,非 守忠 意,乘此与其徒间构两宫,造播恶言,中外恟惧。” 清 孙枝蔚 《空城雀》诗:“空城雀,谢少年,瘠土有善心,将死无恶言。”
“恶言”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带有攻击性、侮辱性或诽谤性的言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恶言”指粗野的、诽谤性的或恶毒的言语,常用于形容无礼、中伤他人的表达方式。例如“口出恶言”“恶言伤人”。
恶言可能引发冲突或传播谣言,古人主张“谣言止于智者”,提倡通过理性沟通化解矛盾。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典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左传》《韩愈文集》等文献。
恶言是指说出或写下的恶劣、伤人的言辞。这种言辞往往带有恶意,目的是侮辱、诋毁或伤害他人。
恶言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言(yán)。心部表示与情感相关,言部则表示与言语有关。恶言的总笔画数为11画。
恶言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原本指的是恶劣的言辞和言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恶言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涵盖恶劣的言辞,还包括恶意的批评、讽刺和谩骂。
恶言的繁体字为「惡言」。
在古代汉字中,恶言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如《说文解字》中的记载中,恶字的旧写为「悪」。
1. 他满嘴恶言,让周围的人都感到厌烦。
2. 无论你有多不满,也不应该用恶言伤害他人。
恶言没有明确的组词,但可以通过添加其他汉字来构成意为恶言的词语,如「恶名」、「恶语伤人」等。
恶言的近义词有:恶语、恶词、恶劣言辞。
恶言的反义词有:善言、褒义话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