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纳衣的意思、纳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纳衣的解释

(1).贫民所穿的粗布衣。纳,通“ 衲 ”。《宋书·徐湛之传》:“﹝ 会稽公主 ﹞以锦囊盛 高祖 纳衣,掷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贫贱,此是我母为汝父作此纳衣。’”

(2).即衲衣。取人弃去之布帛缝衲之僧衣。也称百衲衣。纳,通“ 衲 ”。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6*解·慧持》:“ 持 形长八尺,风神儁爽,常躡草屣,纳衣半脛。”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纳衣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纳衣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古代服饰名词,主要包含以下两个义项:

一、僧侣服饰 指佛教僧众所穿的袈裟,又称"衲衣"。其名源于梵语"kasāya",原指染坏色(非正色)的布料,后特指用碎布片缝缀而成的法衣。该制式遵循佛陀"粪扫衣"传统,象征去除贪欲、安于清贫的修行理念。《汉语大词典》引《四分律》记载,佛陀规定比丘需着"五种衣",其中纳衣需用"弊帛"缝制。唐代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更明确"纳衣"即"拾取他弃弊破布,浣洗缝纳为衣"。

二、粗布常服 在世俗语境中指代平民所穿的粗劣布衣。此义项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南齐书·张融传》记载其临终"纳衣蔬食"的简朴生活状态,此处"纳衣"即指粗布衣衫。明代《山堂肆考》提及"纳衣"与"绣裳"对举,凸显其作为普通百姓服装的属性。

该词构词法采用偏正式结构,"纳"作动词表缝缀动作,与"衣"组合成偏正名词。《说文解字》释"纳"为"丝湿纳纳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故凡以渐而入皆曰纳",引申出补缀之意。佛学界普遍认为该词属于"梵汉合璧词",即梵语概念与汉语构词法的结合产物。

网络扩展解释

“纳衣”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具体用法理解:

一、基本含义

  1. 粗布衣(贫民服饰)
    指贫民所穿的粗布缝制衣物,常以废弃布料补缀而成。例如《宋书·徐湛之传》记载,会稽公主以锦囊盛装高祖的纳衣,强调其出身贫寒。

  2. 僧侣服饰(百衲衣)
    佛教中,“纳衣”通“衲衣”,即僧人用废弃布片缝制的袈裟,象征简朴修行。南朝梁代《高僧传》描述慧持“躡草屣,纳衣半脛”,体现僧人清苦形象。

二、词源辨析
“纳”通“衲”,意为缝补,故“纳衣”核心含义与缝补工艺相关,而非“收纳衣物”。中“收纳衣物”的解释可能为现代误读,缺乏文献支持。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佛教语境,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需注意区分具体语境,如描述古代贫民生活或僧侣服饰时适用。

参考资料:可进一步查阅《宋书》《高僧传》等古籍,或汉典的权威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埃塞俄比亚高原班璘宝位犇骛柄授秉正无私驳勘不过参数长裤蟾桂趁打夥传签垂纶村服倒月钓采东山之志东谈西说贰音发盲蜂黄格西瑰卓过谦暵地含枢纽含英鸿畧胡皴诙怪惠鲜弧圈家娘燋壤揭地孑轮及期九霞丹畿驿撅皇城,挝怨鼓纍絷连阴雨乱七八遭买属孟侯糜散沐猴冠任保软指入谢少学失策石碛说知脱距徒刑无气歇衔橜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