暵地的意思、暵地的详细解释
暵地的解释
翻晒土壤。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大小麦》:“大小麦,皆须五月、六月暵地。不暵地而种者,其收倍薄。” 缪启愉 校释:“暵地,即夏耕晒垡,晒后再耕耙收墒,入秋下种。”
词语分解
- 暵的解释 暵 à 干枯。 干旱:“帅而舞旱暵之事。” 晒,炕:“大小麦皆须五月六月暵地。” 笔画数:; 部首:日; 笔顺编号:
- 地的解释 地 ì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
专业解析
暵地(hàn dì)指因干旱而龟裂的土地,属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其释义可从字源、古籍用例及权威辞书三方面考释:
一、字义解析
- 暵
《说文解字》释为“干也。耕暴田曰暵”,本义指日光曝晒导致的干燥状态,后引申为干旱。《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有“暵其干矣”,郑玄笺注:“暵然其物干矣”,强调水分缺失。
- 地
《说文》释为“万物所陈列也”,此处指土地、田地。
二、复合词释义
“暵地”为偏正结构,指受烈日暴晒而干裂的田地。
- 《汉语大词典》 收录该词,释作“干旱的土地”。
- 《辞源》 引《周礼·地官·稻人》“以水泽节其旱暵”,注疏云“旱谓不雨,暵谓干地”,明确“暵”特指土地干涸状态。
三、古籍用例
《宋史·河渠志》载北宋治水策略:“若霖霪不止,即令开决;或遇暵地,亦听通注”,其中“暵地”与霖雨对举,凸显其干旱属性。
四、现代辞书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虽未直接收录“暵地”,但“暵”字条标注“干旱”义项,印证其构词逻辑。
参考文献来源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暵地”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 拼音:hàn dì(汉字结构均为左右结构)。
- 核心含义:指通过翻晒土壤来改善土地墒情的耕作方法,属于一种传统农事活动。
2.历史文献依据
- 出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大小麦》:“大小麦,皆须五月、六月暵地。不暵地而种者,其收倍薄。”
- 解读:强调农历五、六月需通过翻晒土地提升土壤肥力,否则收成会大幅减少。
3.具体操作与目的
- 操作流程:夏季将土地翻耕后曝晒(即“晒垡”),随后二次耕耙以保持土壤水分(“收墒”),为秋季播种做准备。
- 作用:通过日晒灭虫、杀菌,同时增强土壤透气性和保水能力,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4.现代关联
- 类似现代农业中的“休耕”或“轮耕”技术,通过土地管理恢复地力。如今虽较少使用“暵地”一词,但原理仍体现在可持续农业实践中。
“暵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壤管理的智慧,是适应自然规律的耕作经验总结。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农事技术,可参考《齐民要术》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爱狎闇魄安于现状百禽陂陇鼈伏鳖鸟偁述驰辉吃四方饭吃笑大柄黨團道释电站偾车负阴抱阳宫廏尹官渡之战关堡和绰闳门胡捣桀驽稽诟警卫颎耀孔融矿体郎屋敛屦利润刘四骂人柳烟螺山露宿风餐谩辞哗説漫延锚地梦熊抹媚蝻蝗驽愚偏重轻骤曲辨缺三短四妊身蕤宾三关语珊瑚虫实气手爪水沟荼垒文以载道武净误认颜标衔揭限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