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之志的意思、东山之志的详细解释
东山之志的解释
指隐居的念头。《晋书·谢安传》:“ 安 虽受朝寄,然 东山 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 唐 王维 《与工部李侍郎书》:“时与风流儒雅之士,置酒高会,吟咏先王遗风,翛然有 东山 之志。”参见“ 东山 ”。
词语分解
- 东山的解释 .《诗·豳风·东山》:“我徂 东山 ,慆慆不归。” 朱熹 集传:“ 东山 ,所征之地也。”后因以代指远征或远行之地。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玉汝 有爱妾 刘氏 ,将行,剧饮通夕…… 刘贡
- 志的解释 志 ì 意向:志愿。志气。志趣(志向和兴趣)。志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志学。 记,记在心里: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记号:标志。 记载的文字:杂志。志怪(记载怪异的事)。 称轻重,量长短、多
专业解析
"东山之志"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典故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退隐后仍怀有重新出仕、建功立业的抱负。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东山之志指隐居不仕的志向,尤其特指像东晋名臣谢安那样,虽暂时隐居山林(东山),但始终心怀天下,等待时机复出济世的远大抱负。
字义分解:
- 东山:字面指地名(今浙江上虞),后引申为隐居之地;
- 志:志向、抱负。
合意为“隐居时的济世之志”。
二、典故出处
典出《晋书·谢安传》:
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东山,屡辞朝廷征召,时人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不出仕,百姓该怎么办?)
后谢安于国家危难时出山,指挥“淝水之战”大捷,成为“东山再起”的典范。
三、深层含义
- 隐逸与济世的统一
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退为进,在隐居时积蓄力量,待时而动。
- 胸怀天下的责任感
体现古代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
- 韬光养晦的智慧
暗含暂避锋芒、伺机而动的政治策略,如谢安通过隐居提升声望,为日后执政奠基。
四、引用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东山之志"词条。
- 《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志"字释义。
- 汉典网(www.zdic.net),"东山之志"成语解析。
注:本文释义综合权威词典及史籍,侧重文化内涵阐释,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东山之志”是一个汉语成语,指隐居不仕的志愿,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指隐居的念头或志向,表达对世俗功名的淡泊,向往归隐山林的生活。该成语为中性词,多用于描述文人雅士的志向。
2.典故出处
- 核心典故:源自东晋谢安的事迹。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东山(今浙江上虞),多次拒绝朝廷征召,后虽出仕为官,但归隐之志始终未改。此典出自《晋书·谢安传》和《世说新语·排调》。
- 其他说法:部分文献(如)提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东山之志”的表述,但主流观点仍以谢安典故为源。
3.用法与例句
- 语法结构:偏正式成语,通常作宾语。
- 例句:唐代王维在《与工部李侍郎书》中写道:“时与风流儒雅之士,置酒高会,吟咏先王遗风,翛然有东山之志。”
4.延伸解析
- 文化内涵:成语反映了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既有入世抱负,亦存退隐情怀。
- 近义表达:可与“归隐之志”“林泉之志”等替换,但“东山之志”特指谢安典故,更具历史指向性。
5.权威参考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晋书·谢安传》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百纵千随芭蕉秉直避色钞略陈政车器斥蠖传诏黜落窜轶摧方待举吊古伤今蠹国殃民笃痾蜚色凤彩赴节肤浅宫榭海蟳宏通怀襟回火护卫艇看发老一辈羸惙流质隆礼鸾蜂蜜门上密察明敞贫身品验骞墙切念齐集青豆青年人青穹清致蹊岖雀弁容衣三尺童子世宦孰谏説序输徒私黩俟几倘若涕泪交零外伤五精掀髯惜财如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