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披彩绣以备宰杀供祭祀用的牛。语本《庄子·列御寇》:“或聘於 庄子 , 庄子 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芻叔,及其牵而入於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后用以喻仕宦虽享厚禄,终必罹祸。 明 唐顺之 《闻石屋彭君置生棺有感为赋四诗》之一:“文牺幸知免,行蚁待相亲。”
“文牺”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文牺”指身披彩绣、被选作祭祀牺牲的牛,出自《庄子·列御寇》中的典故。其中:
《庄子》记载,有人欲聘请庄子为官,庄子以牺牛作喻:“牺牛虽衣文绣、食草料,一旦被牵入太庙宰杀,便无法回头。” 此典故暗喻仕途虽表面荣华,却暗藏灾祸风险,引申为对功名利禄的警醒。
多用于古文或学术讨论中,形容身居高位却无法自主的命运,或批判功利主义价值观。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庄子》原典及历代文学用例,若需深入考据,可参考《庄子》原文及汉典释义(来源1、2、8)。
文牺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文”代表文明、书面语言等含义,而“牺”则表示献祭、牺牲等意思。因此,文牺可以理解为通过书面文字表达某种原则或立场,甚至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做出牺牲。
拆分“文牺”的部首是“文”和“牜”,其中,“文”的部首是“文”(意为语言、文字),而“牜”是“牛”的变形部首(表示与牛有关的事物)。
根据笔画分类,可以知道“文”字共有4划,“牺”字共有7划。
《文牺》这个词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其可能是由于古代祭祀活动中,常用文字记录并传承某种思想、信仰或原则,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代价和牺牲。这种表达方式逐渐演变成为“文牺”这个词汇。
在繁体中,汉字“文牺”仍然保留原有的写法,没有特定的变形。
关于古代汉字写法,每个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都会有细微差异。然而,基本上,“文牺”这两个字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写法相近,只不过可能有些字形上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使用“文牺”这个词的例句:
1. 他以写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为了真实而付出了许多文牺。
2. 这篇文章通过一些细腻的描述,展示了作者在情感上的几近牺牲的文牺。
3. 意识到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有些人为了激发意识,选择了一种文牺的方式。
组词:文笔、文章、文化、文化遗产、文明
近义词:牺牲、奉献、献身、付出
反义词:追求、索取、得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