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丧的意思、节丧的详细解释
节丧的解释
谓丧事从简。《墨子·节葬下》:“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词语分解
- 节的解释 节 (節) é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
- 丧的解释 丧 (喪) ā 跟死了人有关的事:丧事。丧礼。丧亡。丧假(?)。丧乱。治丧。吊丧。 丧 (喪) à 丢掉,失去:丧失。丧生。丧偶。丧胆。丧气(不吉利,倒霉。“气”读轻声)。颓丧(情绪低落,精神委靡)
专业解析
"节丧"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主要源自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制度。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礼制、伦理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字义解析
- 节(節):本义指竹节,引申为节制、节省、约束、法度之意。在丧葬语境中,强调对仪式、花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适度控制。
- 丧(喪):指丧事、丧葬礼仪,包含从初终到安葬乃至服丧期间的一系列仪式与行为规范。
- 节丧:合而言之,即指在办理丧事过程中,遵循礼制规定,对丧葬的规模、花费、哀痛表达等进行适度的约束和简化,避免过度铺张或哀毁逾礼。
二、礼制内涵(核心意义)
"节丧"最核心的含义体现在中国古代的丧礼制度中,它是儒家礼教倡导的重要原则之一:
- 反对厚葬奢靡:主张丧葬仪式应合乎身份地位(礼制规定),反对超越自身经济能力和社会等级的过度花费与铺张浪费。其目的是防止因丧致贫,维护社会秩序与家庭稳定。
- 强调哀戚有度:儒家提倡发自内心的哀伤,但同时认为哀痛之情需要有所节制("哀而不伤")。过度哀毁(如毁瘠过甚、久哭不止)被认为有损身体、违背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因此"节丧"也包含对丧亲者情感表达和自伤行为的约束。
- 合乎礼仪规范:"节"在此也指遵循既定的丧葬礼仪法度。所有的仪式、服制、时间等,都需在礼制框架内进行,既不能随意减省(失礼),也不能过分增添(逾礼)。
三、伦理价值
"节丧"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与实用理性:
- 孝道的平衡:儒家认为真正的孝道在于生前的奉养("生,事之以礼"),而非死后的厚葬。在丧葬上做到合乎礼制的"节",是理性孝道的体现,避免因丧葬过度而影响生者的生活和对祖先的持续祭祀。
- 社会责任感:节制丧葬费用,避免浪费社会资源,被视为一种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权威参考来源:
- 《礼记·檀弓下》:这是阐述"节丧"思想最直接的经典文献。其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丧礼应"称家之有亡"(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反对过度哀毁和厚葬的言论与实践。例如,子路感叹"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答以"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中华书局点校本《礼记正义》可作为权威来源依据)。
- 《论语·先进》:记载了颜渊死后,其父请求孔子卖掉车子为颜渊置办外椁,孔子以自己作为大夫不可无车为由拒绝,体现了其遵循身份等级、不因私情逾礼的"节丧"原则。
- 《荀子·礼论》:系统论述了礼的起源与作用,其中关于丧礼部分强调"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指出丧礼的根本在于表达哀敬之情,而非追求形式上的奢华,体现了"节丧"的精神实质。
- 历代礼学注疏与研究:如郑玄注、孔颖达疏的《礼记正义》,以及后世学者对儒家丧礼制度的研究著作(如清代孙希旦《礼记集解》、现代彭林教授《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等),均对"节丧"的礼制内涵和伦理价值有深入阐释。
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节丧"的理念常被引申为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反对铺张浪费和封建迷信活动,提倡厚养薄葬,注重对逝者精神的追思而非物质形式的攀比,这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精神文明的要求相一致。
总结
"节丧"一词,源于儒家礼制,核心含义是指在丧葬活动中遵循礼法、适度节制。它要求丧葬规模与花费合乎逝者身份与生者财力,情感表达哀戚有度而不伤身,其根本目的在于恰当表达哀思、践行孝道(以生前奉养为重)和维护社会及家庭的稳定秩序。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和实用理性精神。
网络扩展解释
“节丧”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来源和用法区分:
一、主要含义(古籍语境):
指办理丧事时主张节俭、从简。这一概念出自《墨子·节葬下》,原文载:“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反映墨家反对厚葬、提倡节葬的思想主张。
二、引申含义(现代少见用法):
在部分现代词典中,被解释为“人失去节操或道德准则”。但这种用法较为罕见,且与古籍原意存在较大差异,可能属于释义讹传。
三、使用注意:
- 古代文献中特指丧葬礼仪的简化;
- 现代使用建议优先采用原始含义,若指道德缺失需结合上下文;
- 常见近义词:节葬、薄葬;
- 反义词:厚葬、奢丧。
如需进一步了解《墨子》相关思想体系,可参考、5、7中的具体引文及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饱谙背山起楼炳睟镵天赤留兀剌莼鲈之思词言聪明睿智打骂旦表悼念恶世非訾浮生切响附缀高统靴诰语灌溢海产黑肌狢子化醇宦者化元秽汙焦金烁石景云巾箱本酒中趣积羽酷旱苦莘六月飞霜龙阁龙骞面誉螟脯墨工末务跑马卖解骈进偏译气命清灰冷火情见穷侈极欲柔悫曘昧上之回沙陀碎娃随寓而安遡流求源通旷铜砚微迹瓮瓦五羊城武荫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