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岂可。《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天下詎可知,而闭长者乎?” 唐 韩愈 《感春》诗之四:“音容不接祗隔夜,凶讣詎可相寻来。” 清 戴名世 《吴江两节妇传》:“新妇所以不死者,将代吾夫以事其母,詎可失节他适!”
“讵可”是古汉语中的反问副词短语,意为“岂可”“怎么能”,常用于表达否定或质疑的语气。以下是详细解释:
“凶讵讵可相寻来”(韩愈《感春》)——凶讯怎能接连传来?
“讵可失节他适!”(戴名世《吴江两节妇传》)——岂能失节改嫁他人!
现代汉语中已罕见,多见于文言作品或仿古语境,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反问或否定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讵”的演变或其他古汉语词汇,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文言语法解析。
《讵可》是一个时下鲜为人知的词语,其意指“虽许我,不实行。”一般用于形容虚伪的承诺或言行不一致的行为。这个词语多用于文学作品或修辞状语中,表达作者对于某人或某事的不信任或批评。
《讵可》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言(讠)和合(口),其中言表示意思相关,合表示发音相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0画。
《讵可》一词起源于古代汉字,现代常用简化字为“讵可”,拼音为“jù kě”。对应的繁体字为“詎可”。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很多变体,不同时期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写法。而《讵可》古时候的写法为“許可”,其中“許”表达的是承诺或许可,“可”表示的是允许或容许。
1. 他讵可了我的请求,却从未实际采取行动。
2. 他的言辞虚伪,讵可再三,却毫无行动。
3. 对于政客的空洞承诺,他充满了讵可的态度。
1. 可讵(指的是可以讵可的)
2. 讵讵(指的是虚伪的承诺或行为)
3. 讵言(指的是虚伪言辞)
1. 承诺
2. 许诺
3. 允诺
1. 实现
2. 履行
3. 落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