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懈怠惰。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君道》:“观自古帝王,在於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諫。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宽怠”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uān dài,其核心含义是松懈怠惰,多用于描述人在安逸环境中逐渐失去勤勉态度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指因环境舒适或长期处于安定状态而变得懒散、缺乏进取心,常见于描述个人或集体的消极状态。
出处与典故
源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君道》:“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此处指帝王在安定后放松警惕,最终导致国家衰败。
使用场景
部分网页(如)提到“宽怠”有“宽容忍让”之意,但此解释与主流文献不符,可能是误用或混淆了“宽待”等词。建议优先以“松懈怠惰”为核心理解。
宽怠是一个包含两个字的词,由“宽”和“怠”两个汉字组成。
拆分“宽”字的部首是宀(宝盖头),它有6个笔画;拆分“怠”字的部首是心(心脏),它有7个笔画。
“宽怠”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左传·闵公元年》中,用来描述人对事情马虎怠慢的态度。
“宽怠”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寬怠」。
在古代汉字中,使用繁体字的写法“寬怠”是比较常见的写法。
他宽怠地处理工作,导致项目延迟。
宽容、宽度、怠慢、怠工
懈怠、迟缓、马虎
认真、严谨、勤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