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固辞的意思、固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固辞的解释

[desolutely deny;firmly refuse;resolutely decline] 古礼以再次辞让为“固辞”,后以坚决推辞和谦让为“固辞”

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详细解释

(1).坚决辞谢。《书·大禹谟》:“ 禹 拜稽首固辞。”《战国策·齐策四》:“ 梁 使三反。 孟尝君 固辞不往也。” 唐 韩愈 《祭裴太常文》:“赠必固辞,求无不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夫人》:“遣婢运貲出,交兑八百餘两。生惶恐固辞。”

(2).古礼称再辞为“固辞”。《礼记·曲礼上》:“凡与客入者,每门让於客。客至於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 孔颖达 疏:“固,如故也。礼有三辞:初曰礼辞,再曰固辞,三曰终辞。”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固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由“固”(坚定)和“辞”(推辞)组成,表示坚决拒绝邀请、请求或任命,强调态度坚定不为外界的压力或诱惑动摇。

  2. 历史演变与古礼背景

    • 古礼中,“固辞”特指再次辞让的行为(第一次为“礼辞”,第三次为“终辞”),后来逐渐演变为泛指坚决推辞。
    • 例如《礼记》记载:“客固辞”即客人第二次推辞主人邀请,体现礼节中的谦让。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场合,如拒绝官职、荣誉或财物馈赠。典型例子包括:

    • 司马光多次拒绝宋神宗的任命(《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提及);
    • 《战国策》中孟尝君“固辞不往”齐王的邀请。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坚辞、力辞
    • 反义词:慨允、坚请
  5. 现代用法扩展
    现代汉语中,除保留古意外,还可用于日常情境中表达坚定拒绝,例如:“面对贿赂,他固辞不受。”

总结来说,“固辞”既有古代礼制的文化内涵,又有现代语境下对原则的坚守,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与气节的典型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二

固辞 固辞是一个常用的词汇,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坚定地拒绝或不答应,表示拒绝或辞去某种工作、职务、请求等。二是指以固定的词句表达某种观点或立场,不容改变。下面将对固辞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介绍。 拆分部首和笔画: 固辞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具体的部首、笔画组合是囗(囗字旁)+ 讠(言字旁)+ 5笔。 来源和繁体字: 固辞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易·困》卦。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固辭。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固辞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汉字中,辞字的写法是辝。 例句: 1. 他固辞了这个职位,因为他已经决定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2.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坚定地固辞退缩的念头,勇敢地面对挑战。 组词: 固辞常用的组词包括:“固辞不去”(坚决拒绝或辞退)、“固辞职务”(坚定地辞去工作或职务)、“固辞请求”(坚决不答应他人的请求)等。 近义词: 固辞的近义词有:“拒绝”、“辞退”、“拒绝回答”等。 反义词: 固辞的反义词有:“接受”、“答应”、“同意”等。 总结: 固辞是一个用于表达坚定拒绝或不答应的词汇。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是囗(囗字旁)+ 讠(言字旁)+ 5笔。固辞源自古代的《周易·困》卦,繁体字写作固辭,古代汉字写法是辝。在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固辞的用法。同时,固辞常用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词汇提供了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