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固辞的意思、固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固辞的解释

[desolutely deny;firmly refuse;resolutely decline] 古礼以再次辞让为“固辞”,后以坚决推辞和谦让为“固辞”

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详细解释

(1).坚决辞谢。《书·大禹谟》:“ 禹 拜稽首固辞。”《战国策·齐策四》:“ 梁 使三反。 孟尝君 固辞不往也。” 唐 韩愈 《祭裴太常文》:“赠必固辞,求无不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夫人》:“遣婢运貲出,交兑八百餘两。生惶恐固辞。”

(2).古礼称再辞为“固辞”。《礼记·曲礼上》:“凡与客入者,每门让於客。客至於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 孔颖达 疏:“固,如故也。礼有三辞:初曰礼辞,再曰固辞,三曰终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固辞是汉语中表示坚决推辞的复合动词,其核心语义可分解为以下五个层次:

一、词义解析 该词由"固"(坚定、坚决)与"辞"(推辞、谢绝)组合而成,指态度坚决地推辞不接受。《汉语大词典》明确指出其"态度坚定地推辞,再三拒绝"的核心词义。

二、历史溯源 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公子固辞,公使请之",生动展现春秋时期贵族礼仪中的辞让传统。这种用法在二十四史中累计出现逾百次,多用于记载官员对官职、赏赐的推让行为。

三、语用特征

  1. 施事主体:多指向有社会地位者,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载"高祖以萧何功最盛,何固辞"
  2. 受事对象:常见于官职任命(如《宋史·赵普传》"普固辞相位")、封赏馈赠(如《明史·徐达传》"达固辞不受")
  3. 语体特征:现代多用于书面语体,常见于正式文书、历史题材创作

四、语义关联 近义系统中包含"力辞"(强调力度)、"坚辞"(突出态度)等词项,反义序列则有"笑纳""受命"等。据《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考释,其与"固请"构成行为对举关系。

五、现代承袭 在当代汉语中仍保持生命力,主要应用于三大场景:

  1. 公文写作(如任免文书中的辞让表述)
  2. 文学创作(历史小说的人物对话)
  3. 礼仪场合(正式场合的谦让表述)

注:参考来源1为《汉语大词典》(第3版),参考来源2为《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因平台要求不提供外部链接,读者可通过国家图书馆古籍数据库检索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固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由“固”(坚定)和“辞”(推辞)组成,表示坚决拒绝邀请、请求或任命,强调态度坚定不为外界的压力或诱惑动摇。

  2. 历史演变与古礼背景

    • 古礼中,“固辞”特指再次辞让的行为(第一次为“礼辞”,第三次为“终辞”),后来逐渐演变为泛指坚决推辞。
    • 例如《礼记》记载:“客固辞”即客人第二次推辞主人邀请,体现礼节中的谦让。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场合,如拒绝官职、荣誉或财物馈赠。典型例子包括:

    • 司马光多次拒绝宋神宗的任命(《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提及);
    • 《战国策》中孟尝君“固辞不往”齐王的邀请。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坚辞、力辞
    • 反义词:慨允、坚请
  5. 现代用法扩展
    现代汉语中,除保留古意外,还可用于日常情境中表达坚定拒绝,例如:“面对贿赂,他固辞不受。”

总结来说,“固辞”既有古代礼制的文化内涵,又有现代语境下对原则的坚守,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与气节的典型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安札报幕褓繦餐云卧石厕简崇明岛春柔词库存神銱子定业敦圉笃学不倦芳尊风不鸣条福尔赛世家咈咈桂花饼贵客诡状河壖鸿渐之翼化迹黄鸟滑石粉虎骨昏放碱盐吉令令谨酒骏驹恺风匡相雷风冷色亮敞烈烈李郭仙陋举痲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内父宁歌朋援啓业容积戎王子三不归栅极圣鸟声诺首子松柏后雕嗖嗖啼明鸡驼曲突破香荔详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