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掠美。《穀梁传·成公五年》:“ 伯尊 其无绩乎?攘善也。”《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言大臣得贤者谋,当显进其人,否则为下相攘善,兹谓盗明。”《晋书·曹志郭象等传论》:“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子玄 假誉攘善,将非盗乎!”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玉芝堂谈荟》:“前之失犹可言也,后之失既乖体要,且蹈攘善之愆矣。”
攘善(rǎng shàn)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攘”与“善”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窃取或占有他人的功绩、美名。以下从词源、释义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详细解析:
《说文解字》释为“推也”,本义为推让、排斥,引申为“夺取”。如《尚书·吕刑》载“夺攘矫虔”,注疏云“有因而盗曰攘”,即乘机窃取之意。
本指美好德行,此处特指功绩、善举。《论语·述而》中“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即以“善”称扬德行成就。
“攘善”属动宾结构,指将他人的功劳据为己有,含强烈贬义。其用法多见于批判性语境,强调道德层面的侵占行为。例如: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此句虽未直用“攘善”,但“贪天之功”即为其典型注脚,后世常以“攘善”概括此类行为。
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明确训诂:
“攘善者,夺人之美也。”
此定义成为权威释义,凸显对他人功绩的非法占有。
“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
虽未直言“攘善”,但“推贤让能”的反面即暗含“攘善”之批判。
“君子不攘人之善,不矜己之长。”
直接以“攘善”与“矜长”对举,强调道德自律。
典籍参考来源:
“攘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窃取他人功劳或美名,带有道德层面的贬义。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含义
指将他人的善行、功绩或名誉据为己有,即“掠美”。例如《晋书》提到“子玄假誉攘善,将非盗乎”,将这种行为类比为盗窃。
字义拆解
“攘善”强调对他人精神成果的侵占,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贬义色彩。如需更多古籍例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辞典》。
暴长保泰持盈饼拓鼻皶薄晓不当家不俟驾逞强称能丛葆错举大时叠子鼎铉洞监分段身风生兽告示高逸恭迎故庐黑光火红鹘响降调狡僮基础齎盗粮极駡进俸靳巧啳句法开门炮亏污炼油灵阿留学蛮野南蓢男声偶坐漂疽巧籍青乌术穷际秋髩热水睿性上唇诗官十九信条事虑水瓶疏节缩衣节口题桥柱同朋王相诿饰文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