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访的意思、纳访的详细解释
纳访的解释
出谋献策。《周礼·春官·内史》:“掌叙事之法,受纳访以詔王听治。” 郑玄 注:“纳访,纳谋於王也。”
词语分解
- 纳的解释 纳 (納) 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享受:纳福。纳凉。 缴付:纳税。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姓。 缴出吐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访的解释 访 (訪) ǎ 向人询问,调查:访求(探访寻求)。访员(记者)。搜奇访古。 探问,看望:访视。访问。访晤(探访会晤)。探亲访友。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纳访”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nà fǎng,其核心含义为出谋献策,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词义:指向君主或上级提出谋略和建议,强调主动贡献智慧。
- 出处: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内史》中的记载:“掌叙事之法,受纳访以诏王听治。” 郑玄注解为:“纳访,纳谋於王也。”。
二、字义分解
- 纳(nà)
- 本义为“接受”“采纳”,如“纳谏”“采纳意见”。
- 引申为交付(如“纳税”)、容纳(如“闭门不纳”)等。
- 访(fǎng)
- 本义为“咨询”“探问”,如“访问”“采访”。
- 在“纳访”中特指向君主献策的行为。
三、使用注意
- 固定搭配:该词为古汉语用法,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
- 易混淆点:需与“访问”“采纳”等现代词汇区分,其核心在“献策”而非单纯“拜访”或“接受”。
四、示例参考
- 古籍用例:“受纳访以诏王听治”(《周礼》),指内史官负责汇集谋略供君王决策。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周礼》原文或汉代郑玄的注解。
网络扩展解释二
《纳访》的意思
《纳访》是一个词汇,它的意思是接待并接受来访者的访问,以了解情况、交流意见或解决问题。
拆分部首和笔画
《纳访》由部首组成,其中“纳”部分的部首是“纟”,表示与纺织品相关的事物;“访”部分的部首是“言”,表示与语言和交流相关的事物。它由12个笔画构成。
来源
《纳访》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它是指官方机构接待来访者,并了解他们的所需,并提供相应的帮助。这个词汇源于社会对于政府与人民之间相互交流的要求。
繁体字
《纳访》的繁体字形式为「納訪」。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纳访」的汉字写法有些许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納訪」,字形相对于现代稍有不同。
例句
1. 政府官员应该积极纳访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以改善社会情况。
2. 纳访制度的实施使得公民的声音得以表达,促进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沟通。
组词
纳编、纳税、访友、访问、访民。
近义词
接待、问询、探访、调研。
反义词
拒绝、避让、远离。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