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访的意思、纳访的详细解释
纳访的解释
出谋献策。《周礼·春官·内史》:“掌叙事之法,受纳访以詔王听治。” 郑玄 注:“纳访,纳谋於王也。”
词语分解
- 纳的解释 纳 (納) 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享受:纳福。纳凉。 缴付:纳税。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姓。 缴出吐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访的解释 访 (訪) ǎ 向人询问,调查:访求(探访寻求)。访员(记者)。搜奇访古。 探问,看望:访视。访问。访晤(探访会晤)。探亲访友。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纳访"是由"纳"与"访"构成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为接纳探访或听取意见。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修订版)释义,该词具有以下三层内涵:
一、字源构成角度
"纳"字甲骨文象双手捧禾入仓之形,本义为收纳、接受,《说文解字》释为"丝湿纳纳也";"访"从言方声,金文作"以言问四方"之形,引申为咨询、探寻。二字组合形成动补结构,强调主动接纳与探求的双向互动。
二、语义演变脉络
- 古代官制用语:指君主接纳臣民谏言,如《宋史·职官志》载"谏院掌纳访朝政阙失",此处特指制度化听取意见的行政程序。
- 人际交往引申义:明清小说中渐用于描述接待访客,如《醒世恒言》"大开中门纳访贤士",体现主客礼仪关系。
- 现代语境弱化:当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标注为"书面语",多用于公文或历史题材作品。
三、使用场景辨析
在权威辞书《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中,该词使用需注意:
- 施事者通常为地位较高方(如上级、主人)
- 受事对象多为建议、谏言或特定访客
- 搭配介词"于"构成"纳访于..."句式仍保留文言特征
典型用例可参考《资治通鉴·唐纪》"太宗纳访群臣,开直言之路",此处凸显君主主动征询意见的治国态度。近义词"纳谏"侧重接受批评,"接见"则缺乏主动探询的语义成分。
网络扩展解释
“纳访”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nà fǎng,其核心含义为出谋献策,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词义:指向君主或上级提出谋略和建议,强调主动贡献智慧。
- 出处: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内史》中的记载:“掌叙事之法,受纳访以诏王听治。” 郑玄注解为:“纳访,纳谋於王也。”。
二、字义分解
- 纳(nà)
- 本义为“接受”“采纳”,如“纳谏”“采纳意见”。
- 引申为交付(如“纳税”)、容纳(如“闭门不纳”)等。
- 访(fǎng)
- 本义为“咨询”“探问”,如“访问”“采访”。
- 在“纳访”中特指向君主献策的行为。
三、使用注意
- 固定搭配:该词为古汉语用法,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
- 易混淆点:需与“访问”“采纳”等现代词汇区分,其核心在“献策”而非单纯“拜访”或“接受”。
四、示例参考
- 古籍用例:“受纳访以诏王听治”(《周礼》),指内史官负责汇集谋略供君王决策。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周礼》原文或汉代郑玄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哀玉百家白首空归暴厥不逼不禁不远千里册礼承逆虫蝨揣占窜贬貂不足,狗尾续东挪西撮渡假阿世取容发奸摘覆丰遂抚按公社公用国权怀真华里拣口儿简恤解巾从仕径流竞聘纠禁濬洫居庸关坎止流行苛峭赖婚阑楯轣辘柳郭茅旌梅红罗没后秘书外监磨昏抉聩木柴泥骨奇干情累清易穷山去日搔爬蛇柳轼车酸牛奶碎石罤筌逖听遐视土皇上物象骛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