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如玉声凄清的音响。 唐 杜甫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 大邑 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 锦城 传。” 宋 朱松 《菖蒲》诗:“流泉撞哀玉,清冽生菖蒲。” 清 魏源 《剑阁》诗之一:“綫溜泻石髓,哀玉鸣不息。”
(2).比喻诗文的清妙。 唐 李德裕 《追和太师严公同清远道士游虎丘寺》诗:“逸人缀青藻,前哲留篇翰。共扣哀玉音,皆舒文绣段。”
哀玉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哀”与“玉”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玉器撞击时发出的清越悲凉之声,后引申为凄清的声音或哀伤之美。以下从释义、出处、文化意象三方面详述:
哀
本义为悲痛、悲伤,引申为声音凄清悲切。《说文解字》释:“哀,闵也。” 如《礼记·乐记》载“亡国之音哀以思”,强调声音中的哀婉特质。
玉
古代指温润有光泽的美石,亦代指玉制乐器(如磬、珏)。《说文解字》称玉“石之美有五德者”,其声清越悠扬,常象征高洁品格。
合成词“哀玉”:
既指玉器本身的悲鸣之声,亦隐喻人才怀才不遇的哀叹,赋予物理声响以情感色彩。
唐代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阴崖却承霜雪干,偃盖反走虬龙形。哀玉不可扣, 华烛光翻烂。”
此处“哀玉”形容松树障子画中松枝如玉石般清冷不可触及,暗喻画境之高妙寂寥 。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虽未直用“哀玉”,但以金石之声喻秋之肃杀,与“哀玉”的凄清意象相通 。
悲鸣与高洁的融合
玉声本清越,冠以“哀”字后,既保留玉的雅正特质,又注入哀婉情绪。如清代黄景仁《绮怀》中“哀玉风回一院秋”,以玉声喻秋风的萧瑟。
文人怀才之喻
古代文人常借“哀玉”自况,如白居易《废琴》诗“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以琴玉蒙尘暗喻才士不遇。
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6卷第138页:
哀玉:
- 指如玉声凄清的音响。唐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 比喻清雅的诗文。清陈维崧《浣溪沙》词:“哀玉横戈赋笔遒,霜浓月落石城秋。”
参考资料:
“哀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凄清的音响
形容如玉石相击般清脆却略带悲凉的声音。常见于诗词中,例如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的“扣如哀玉锦城传”,描述瓷器敲击声的清越;朱松《菖蒲》中的“流泉撞哀玉”则用此词形容泉水流动的泠然之音。
比喻诗文的清妙
引申为形容诗文风格清雅脱俗。如唐代李德裕诗句“共扣哀玉音”,以“哀玉”赞颂他人诗文的精妙高洁。
多用于古典文学创作或赏析,常见于诗词、赋文中,兼具听觉美感与文学意境的表达。例如魏源《剑阁》中“哀玉鸣不息”,既写水声清冽,又暗含自然之叹。
以上解析综合了古籍用例及现代词典释义,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诗词注本。
蹦蹦儿车编揑场藿车葥衬布崇阻粗秽大壑道馆等外品地鑪底蕴冻岚都缦独占偾国傅君拂曙葛子和怡惠爱火电厂将牢记録本精确度尽尽巨观举乳叩勒狂胆狂笑埒才角妙流産流星锤民屋谋叛逆料抢夺巧言令色颀大器具齐云三大运动瑟瑟枕神气十足神卫视候四清厮猥宿恶苏武传太君陶令宅跳虱讬性温德掀舞小腹孝廉锡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