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国柄。政府或国君的权力。《管子·山权数》:“筴丰则三权皆在君,此之谓国权。”《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襄公 时,天下诸侯之大夫皆执国权,君不能制。渐将日甚,善恶不明,诛罚不行。” 颜师古 注:“谓 襄 十六年会於 溴梁 ,诸侯之大夫盟皆类此。”《宋书·恩倖传序》:“权幸之徒,慴惮宗戚,欲使幼主孤立,永窃国权。”
(2).国家的主权。 匡互生 《五四运动纪实》:“这回运动所标出的公用语为‘外争国权,内惩国6*贼’。”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国权汉语 快速查询。
国权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国家统治权
指国家主权与最高政治权力,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核心权力。例如《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国家政权,统治权”,强调其作为国家根本权力的属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国家主权象征
特指国家独立自主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如领土主权、外交权等。现代汉语中常与“主权”互换使用,体现国家不可侵犯的权威。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古代典籍中的“国权”
先秦文献如《韩非子·五蠹》中“国权轻于鸿毛,而积重之势未移”的表述,指代君主或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力,强调权力集中与统治效能。
来源:《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2003年
近现代政治演变
清末民初文献(如梁启超《变法通议》)将“国权”与“民权”对举,指国家对外维护独立的集体权力,反映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来源:《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权体现为: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
部分学者(如法学家王世杰)在《比较宪法》中进一步区分:
来源: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48年修订版
“国权”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现代应用:
政府或国君的权力
指国家政权或统治者的掌控力,如《管子·山权数》提到“三权皆在君,此之谓国权”,强调君主对国家资源的集中管理。汉代《汉书》也记载诸侯大夫“执国权”导致君权旁落的现象。
国家的主权
现代语境中多指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力,如五四运动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即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完整。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记载与现代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管子》《汉书》原文或五四运动相关研究文献。
安祥兵道长夏铲马筹兵抽搐辞理次且荡然无存打食得按登迈电灯琱阑调糜量水访办风字砚辐射赶锥高弟高飞远举格鬭弓月灌输龢利蠖屈不伸笺花见天见晚几策禁涂救济开譬匡惧括羽良吏龙脑香络幕禄粟面面相覩臬极盘峙贫相穷途潦倒凄凄染神乱志如详缴失匕士马顺奉溲麪他室天笑帖妥题花通封铜照土阆五岳真形图遐方绝域消缴